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的速度實在太快,去年新上市的車放在今年后半段再來看,說不定就已經略顯落后了,并且目前車企間的內卷讓各大車企更是加快了對于新技術的研發,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今年車企的研究方向。
1、 800V高壓電氣架構平臺
如果說電車能夠解決充電不能效率的問題,那么燃油車與其相比,幾乎可以說勝算無幾,目前續航、補能也是新能源車最大最迫切要突破的問題,這也是燃油車主在爭論中最能戳中電車車主痛點的地方。
目前絕大多數快充平臺已經達到了400V,不過新能源車企為了進一步向燃油車的補能時間看齊,提出了800V高壓平臺,如此一來也可以像燃油車那么快速的補能幾分鐘,跑上上百公里。
800V是對整車高壓電氣系統的一個標準,指整車電壓在550V-950V范圍內,這些都可以稱為800V高壓平臺。而從效率角度看,800V架構使整車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800V高壓技術能帶來的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充電速度更快。舉個例子,800V高壓快充可以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300公里,能有效解決補能焦慮。
最早推出800V快充的是保時捷Taycan(參數丨圖片),在22.5分鐘內電量從5%充到80%,這對當時動輒需要1小時快充時間的400V車型來說是質的飛躍。而小鵬G9也是國內首個搭載800V高壓平臺的車型。
去年市場上出現了更多800V高壓車型,如路特斯ELETRE、小鵬G6,還有下半年即將推出的合創V09、極氪CS1E、問界M9等,可以看到大多數搭載800V平臺的都是其品牌的旗艦車型。而今年理想、蔚來、小米、奔馳、寶馬等均將推出自己的搭載800V高壓平臺的車型,所以今年,若在沒有800V就意味著有些許落后了。
2、 高通驍龍8295芯片
都說高通8155芯片是目前汽車主流搭載的芯片,不過說不定今年高通8295芯片會漸漸替代8155,成為高端主流,該芯片整體算力相較于8155提升了8倍,同時可支持的功能以及可外接的屏幕更多,在車載應用上有相當廣泛的前景。
目前已經有極越01、極氪家族部分車型、零跑C10、新一代奔馳E級等車型搭載了這款芯片,而相信在今年,這款代表最新技術的芯片裝車率必將更快增長。
3、20000rpm+高轉速電機
去年小米汽車發布會上提到了小米SU7打破紀錄的電機轉速,擁有21000rpm的最高轉速,電機轉速越高意味著車輛的極速越高,擁有更加強大的性能,如今在電車上國內想要取得研究突破相比燃油車更加簡單了,所以,今后對于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會越來越多。
以上這些技術在去年已經開始有車企搶占了,今年將更不例外,甚至會慢慢開始普及,而是成為標配,還需串聯整個車市來看。
1、 800V高壓電氣架構平臺
如果說電車能夠解決充電不能效率的問題,那么燃油車與其相比,幾乎可以說勝算無幾,目前續航、補能也是新能源車最大最迫切要突破的問題,這也是燃油車主在爭論中最能戳中電車車主痛點的地方。
目前絕大多數快充平臺已經達到了400V,不過新能源車企為了進一步向燃油車的補能時間看齊,提出了800V高壓平臺,如此一來也可以像燃油車那么快速的補能幾分鐘,跑上上百公里。
800V是對整車高壓電氣系統的一個標準,指整車電壓在550V-950V范圍內,這些都可以稱為800V高壓平臺。而從效率角度看,800V架構使整車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800V高壓技術能帶來的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充電速度更快。舉個例子,800V高壓快充可以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300公里,能有效解決補能焦慮。
最早推出800V快充的是保時捷Taycan(參數丨圖片),在22.5分鐘內電量從5%充到80%,這對當時動輒需要1小時快充時間的400V車型來說是質的飛躍。而小鵬G9也是國內首個搭載800V高壓平臺的車型。
去年市場上出現了更多800V高壓車型,如路特斯ELETRE、小鵬G6,還有下半年即將推出的合創V09、極氪CS1E、問界M9等,可以看到大多數搭載800V平臺的都是其品牌的旗艦車型。而今年理想、蔚來、小米、奔馳、寶馬等均將推出自己的搭載800V高壓平臺的車型,所以今年,若在沒有800V就意味著有些許落后了。
2、 高通驍龍8295芯片
都說高通8155芯片是目前汽車主流搭載的芯片,不過說不定今年高通8295芯片會漸漸替代8155,成為高端主流,該芯片整體算力相較于8155提升了8倍,同時可支持的功能以及可外接的屏幕更多,在車載應用上有相當廣泛的前景。
目前已經有極越01、極氪家族部分車型、零跑C10、新一代奔馳E級等車型搭載了這款芯片,而相信在今年,這款代表最新技術的芯片裝車率必將更快增長。
3、20000rpm+高轉速電機
去年小米汽車發布會上提到了小米SU7打破紀錄的電機轉速,擁有21000rpm的最高轉速,電機轉速越高意味著車輛的極速越高,擁有更加強大的性能,如今在電車上國內想要取得研究突破相比燃油車更加簡單了,所以,今后對于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會越來越多。
以上這些技術在去年已經開始有車企搶占了,今年將更不例外,甚至會慢慢開始普及,而是成為標配,還需串聯整個車市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