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把電動汽車充換電技術定義為三個方面:慢充、快充、快換。這三條技術路線在國內已經爭論很多年了,我認為,慢充、快換、快充這三條技術路線將長期互補。
事實上,充電、換電都不是新的模式,100年多前的1900年就已經出現了充電站,1902年出現了出租車的換電站,不過,這兩個技術路線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在我國,充電和換電兩種模式經歷了將近20年五代技術的發展,從簡單的獨立充電到快充、快換、儲能快換、慢充等。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很多很好的經驗和案例,也為世界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模式。
我認為可以把充電、換電分為四種模式:第一種是慢充,第二種是快充,第三種是智能電網儲能快充,第四種是換電。
首先,這四種模式對占地、固定車位等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我們國家70%以上的車主沒有固定車位。
其次,這四種模式對購車成本、續航里程、充換電時間、電池裝載量、一次性建設充電樁和充電站的成本、車輛利用率等也不相同。
再次,這四種模式對電池系統的壽命、電網的沖擊、以及對低谷電能的利用、用電成本也不相同。以用電成本為例,如果只考慮用電成本,在自己家使用慢充最合適。
最后,是換電模式便利性和安全性問題。因為,換電模式需要專業維修和保養,所以,在維修、保養方面需要考慮換電的便利性。
我認為,未來電動汽車在技術上的發展是充電與共享,如果不買電池,那電動車購車比較便宜。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第一個分時租賃共享充電站,并且運行狀況非常好,效益也非常高。同時,換電模式有一個很大的優點,由于電動汽車電池衰減到80%以后就需要卸下來,而采用換電模式就可以把電池衰減程度降到70%或者更低,用戶可以根據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選擇更換哪種類型的電池。
充換電的技術路線之爭,主要集中在媒體和國網之間。因為奧運會期間國網建設了占地5000平方米豪華換電站,由于占地比較大,導致充換電模式推行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媒體質疑這種做法是在“跑馬圈地”。
不過,現在這個換電站已經從5000平方米降到315平方米一個集裝箱。因為,電動車換電只需120平方米,兩個小型集裝箱就足夠了,換電時長也只需1-2分鐘。
最后,電動汽車的充換電還有幾個關鍵性的基礎問題。
一是根據城市規劃需要把加油站、充電站、換電站、加氫站建設成四位一體的模式,以及實現充換電網絡的互聯互通。
二是換電站存在一些特殊的技術問題,比如定位、接觸、解鎖等問題需要攻關和突破。同時,還要實現電動汽車、充電樁的互聯互通,以方便用戶在充換電時進行快速地查找或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