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市出發,沿漢江一路向西,經隨州市、襄陽市到達東風公司的發源地十堰市。這綿延千里的汽車產業走廊,讓湖北成為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省份之一。2022年,“武襄十隨”汽車集群入選全國第三批先進制造業集群。這是我國3個國家級汽車產業集群之一,產值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圍繞電動化與智能化,湖北汽車產業正加速駛入綠色、低碳快車道。
新舊動能轉換
打開手機APP“召喚”,無人駕駛汽車前來“接駕”,可以從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出發,沿高速公路抵達武漢天河機場。在武漢,已有300多輛無人自動駕駛車輛穿梭于大街小巷,投入運營使用。
在眾多產業中,武漢經開區與汽車產業的關聯無疑最為密切。近年來,武漢經開區年產整車近百萬輛,工業產值達到3500億元,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實現了從“一輛車”到“中國車谷”的轉變。
武漢經開區“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的過程,也是湖北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繁盛的縮影。近年來,湖北汽車產業已打造形成了以“一谷”(中國車谷)為核心,“一廊”(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為支撐和“多點”(宜荊黃黃)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成為我國重要的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特種車輛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
按照規劃,到2025年,“武襄十隨”汽車集群產值將跨越萬億元臺階,力爭成為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從傳統汽車到智能網聯汽車,這不僅是能源轉換的過程,也是新興科技的崛起,攸關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敗。
怎么轉?武漢經開區也極具代表性。
“聰明的車”必須配合上“智慧的路”。自2019年武漢經開區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揭牌后,這里便成為我國中部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經過幾年的建設,該測試示范區已建成“開放+封閉+仿真”三位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體系,測試道路總里程達1845.91公里,覆蓋區域約1100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400萬人。
在武漢經開區,除了這條面向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道路,還有一條東風大道。在這里,500多家知名汽車零部件企業沿線排開,串聯成了一條完整覆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連廊,東風大道成為“千億大道”。而在3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
“1991年,為承接中法合資30萬輛轎車項目的落戶,武漢經開區破土動工。自此,這里便成為武漢工業經濟的頂梁柱。”武漢經開區經信局副局長曾超說,經過32年的發展,武漢經開區已初步形成以汽車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電器、數字經濟等為核心的“3335”現代產業體系。
“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在超車中變換賽道。”武漢市委常委、武漢經開區工委書記劉子清介紹,為迎接全球汽車產業的深刻變革,武漢經開區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引進培育新能源整車企業、發展動力電池與氫能、完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配套、推動無人駕駛商業化,建設武漢智能汽車軟件園、打造智能汽車軟件和車規級芯片產業高地,實現汽車產業“增量轉型”。
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武漢經開區“招大引強”,包括嵐圖、路特斯、猛士科技等在內的“新實力”“新勢力”車企加速集聚,東風本田全球首個新能源標桿工廠正在加緊建設,未來2年到3年,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突破50%。
補鏈延鏈強鏈
一花獨放不是春。當前,圍繞傳統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襄陽、十堰、隨州等地大力發展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的新一代汽車產業。
在東風納米焊裝車間,機械臂靈活移動,精準焊接車身外殼,工人在一旁通過數字化設施監控每輛車的生產環節。東風納米工作人員介紹,預計到年底,納米01車型1小時能生產30輛車。
作為襄陽引進的首個新能源乘用車整車項目,東風納米已與襄陽軸承、新火炬等多家零部件供應商達成合作,襄陽高新區借助“東風”,已與東實股份、十堰林泓等S31新能源乘用車供應商簽訂項目進區協議。
襄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軍說,將著眼補鏈延鏈強鏈,招引新能源乘用車頭部車企、新能源汽車上下游配套產業,以“龍頭+配套”的全產業鏈發展路徑,提升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
十堰市是東風汽車公司的搖籃,擁有全國領先的商用車生產優勢,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
“目前,東風商用車已經實現新能源純電、氫能、混動3條技術線路的生態圈布局。”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謀志說,東風商用車聚焦環衛、鋼廠、礦山、港口、城建渣土、水泥攪拌、園區物流等“6+1”典型場景和客戶需求,構建純電、氫燃料以及智能生態要素,加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和共享化“五化”技術成果的研究與應用。
“換道”是方向,“領跑”是目標。十堰市委書記黃劍雄說,十堰正錨定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打造全國汽車產業轉型示范區、全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年產值突破2500億元,努力實現汽車工業質量和規模的快速超車。
“我們正與國內企業合作推出無人駕駛清掃車,目前已進入樣車驗證階段。”程力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文濤說,今年以來,新能源車業務板塊異軍突起,眼下正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力度。僅在新能源環衛車賽道,程力新能源汽車今年產值預計可突破1億元。
核心技術攻關
東風公司是湖北省汽車產業鏈“鏈主”企業。今年4月,東風宣布實施“轉型升級三年行動”,2024年實現集團旗下自主乘用車主力品牌全新車型100%電動化;2025年,東風自主乘用車與合資品牌的銷量比例將達到1∶1。
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表示,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東風汽車集團未來3年將投放18款新能源乘用車產品、22款新能源商用車車型,并投入500億元用來發展新能源事業。
實際上,2020年,東風公司就發布了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嵐圖。截至目前,這個成立僅3年的新能源車企已推出了嵐圖FREE、嵐圖夢想家和嵐圖追光3款車型,覆蓋了從SUV到MPV再到轎車的全品類產品體系,產品遠銷挪威等歐洲國家。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傳統汽車產業轉型早已不是一道單獨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去年年初,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發布了《湖北省汽車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對當地汽車工業發展現狀做了梳理,并總結了四方面的問題,包括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力不足、產業鏈短板問題突出、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滯后。
針對這些問題,除了全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力,湖北也正在一一破題。圍繞5G、無人駕駛、車路協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該省大力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多元場景綜合應用,加快推進武漢國家“雙智”試點、襄陽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漢十高速商用車無人駕駛示范建設。
在此基礎上,湖北還不斷推動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能級提升。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院長顏伏伍說,近年來,湖北省瞄準關鍵技術問題,加快技術攻關,搶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高地。
“下一步,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將圍繞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在感知單元、車載芯片、決策算法、導航定位等環節形成技術優勢,加快支持態勢感知、安全網關等終端安全產品研發,推動氫燃料電池、車用芯片、激光雷達、產品規模化應用,力爭成為國內車用芯片產業重要集聚地。”顏伏伍說。
良好的產業基礎配合精準施策的產業指引,已形成“筑巢引鳳”的效應。近年來,吉利路特斯、比亞迪、中航鋰電、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在湖北布局投資,湖北“下一代”汽車產業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