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實施的第一年,中日貿易進入了新階段。作為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配套活動之一,在近日舉行的中日先進技術交流對接會上,多位中日與會嘉賓表示,新的時代形勢下,加強綠色低碳、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能為兩國經貿關系創造新機遇。
“中國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既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也是長期重要的經貿伙伴。”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于廣生在會上表示,“中日經貿關系已構筑起堅實基礎,形成互惠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對接會上還成立了中日會客廳,旨在為中日間相互交流合作提供窗口。
瞄準動力電池回收
在現場,第一財經記者看到日立帶來了一臺看似普通的手持光譜儀。日立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這是用于鋰電池回收檢測的X-MET8000系列手持光譜儀。“對于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回收而言,手持光譜儀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出廢棄電池中哪些還可以回收利用的元素,比如鎳、鈷、錳等元素的含量和比例,為后續的分離和回收工作提供重要參考。”該工作人員解釋道,“相比傳統的化學分析方法,手持光譜儀具有便攜性和實時性的優勢,可以在現場快速完成檢測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無須樣品準備,避免了煩瑣的前處理步驟,減少了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一般來說,新能源汽車對動力鋰電池報廢的標準是電池容量低于80%。動力電池中含有鋰、鈷、鎳等高價值金屬,因此退役后的動力電池首先會進行電量檢測測試,然后通過修復或重組,使其可應用至其他領域,如低速電動車、叉車、通信基站、儲能電池、智能路燈等,從而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充分發揮其剩余價值。
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當前正處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如果動力電池的電池容量還剩60%,可以拆解后用于儲能;如果只剩下30%~40%,那就需要徹底拆解,提煉相關元素,進行礦物再利用,“回收的過程需要技術和能力,不然處理過程中容易產生污染。”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據了解,第一、二批動力電池正處于報廢拆解回收過程中,因此持續看好未來5~10年的電池回收領域發展,“會呈線性上升的趨勢。”
日本最大的石油精煉商,也是有色金屬生產商的JX金屬公司已在今年3月全面啟動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實證試驗,即從鋰離子電池中提取鎳、鈷、鋰。此外,三菱綜合材料公司2025年度將啟動循環利用業務,住友金屬礦山公司則將生產使用所回收稀有金屬的電池材料。
11月初,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正式發布《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動力電池碳足跡及低碳循環發展白皮書》。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系統性評估動力電池碳足跡及低碳循環發展報告,聚焦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全價值鏈上的多重利益相關方以及其行動實踐。報告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對動力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和處置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并通過企業案例為利益相關方提供實踐參考,從而推動低碳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SNE Research預測,以金屬含量為基礎計算,預計2025年全球鋰電池回收(包括廢電池和廢料)市場規模為78.6萬噸,2030年將達到143.6萬噸。
中國海風能源吸引關注
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海上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市場,也吸引了與會企業的關注。
在日立能源展臺,日立能源以“構建清潔能源系統,共享低碳美好未來”為主題,攜電力電子、可持續產品和數字化三大領域的前沿技術與解決方案再次亮相技術裝備展區。除了展示20余項產品及創新解決方案,日立能源的產品還涵蓋功率半導體、變速抽水蓄能、電能質量解決方案、高效環保的EconiQ™產品組合、應用于海上能源領域的OceaniQ™產品組合,以及多項數字化產品及遠程服務等。
據第一財經了解,在此前進博會上日立能源已與多家國內客戶與伙伴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加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8日,上海電氣與日立能源共同宣布新組建了專注于海上風電業務的合資公司,將為中國遠海風電項目更具競爭優勢的輸送系統解決方案。
全球風能理事會10月最新發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達880萬千瓦,是有史以來海上風電裝機增量第二高的年份。
截至2022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達到6430萬千瓦,同比增長16%。其中,中國、英國、法國等國海上風電裝機增量尤為顯著。中國更是連續數年穩居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市場,去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超過500萬千瓦,成為推動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增長的絕對主力。
據日媒報道,日本計劃緊隨中國和英國等國的樣板,爭取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國之一,向零排放經濟轉型,同時尋求更大的能源安全。不過,盡管日本公司在比利時和英國等地擁有海上風電資產,但尚未在日本國內建造大型風電場。
上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日本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36兆瓦,遠低于中國的31吉瓦。日本的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10 吉瓦,到2040年達到45 吉瓦,希望到2030年達到可再生能源占其電力結構的36%至38%(現在約占20%),并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