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放出話來,基于換電模式,消費者將來只需花更少的錢買一個車身即可。此話一出,震驚四座。
雖然話里話外都是在為自家的換電技術打 call,但寧德時代想要從車企口中奪食,這份野心早已不是秘密。
日本調查機構 Techno System Research 更是給出了一組差距明顯的數據:寧德時代去年的市場份額占到 38.6%,LGES 是 18.2%,松下 12%,比亞迪 7.7%。
手拉手好朋友
一個最新消息是,本田將和韓國 LGES 合資在美國建造一座電池廠,總投資 44 億美元。
新工廠的選址還沒有確定,大概率會落在本田在美國的大本營俄亥俄州。本田在當地不僅設有一家整車廠,還擁有配套的變速器廠和發動機廠。
這項投資宣布之際,正值美國車企紛紛狠砸對動力電池的投入。
比如,Stellantis 和通用汽車分別和 LGES 建立了新的電池合資企業;福特和 SK On 也決定在美國建造一座年產能 140GWh 的電池廠,美國最大規模的電池廠或將由此誕生。
雖然電動化轉型相對緩慢,但美國車企在造電池這塊格外積極。
韓國那邊也沒閑著,現代汽車去年和 LG 共同宣布了印尼建廠計劃,而最近又傳出,現代和 SK On 在討論美國建廠一事。
動作更加遲緩的日企也逐漸反應過來,要全面電動化,電池供應是關鍵。本田的第一座電池廠,興許會成為日本車企加大電池生產投資的一個切口。
大部分車企依然選擇了和電池廠合作的方式,成本低見效快。然而,這可能會讓車企淪為弱勢的一方。
不甘做 " 打工人 "
幾個月前的一場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就調侃說:" 動力電池成本占整車總成本的 40%-60%,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這句話背后,是單車毛利漲得艱辛,上游的電池和礦業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無獨有偶,廣汽埃安的副總經理肖勇也說了類似的話," 想和華為合作,但會發現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
是弱勢還是占據高地的那一方,從議價能力可見一斑。過去,傳統車企養活了一條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如今,電動汽車還有沒全面普及,倒讓情況變得耐人尋味。
在誰給誰打工這件事上,車企的大佬們一直拎得很清。
話語權,要爭。但對日系車企來說,現階段的事業重心可能是要認清手握電池產能的必要性。
畢竟去年還有傳聞說,特斯拉要在德國柏林工廠附近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工廠,其他車企也該抓點緊,權衡下造還是不造。
有一點需要注意,在全球車企聯合日韓電池廠擴大北美市場的同時,寧德時代據悉已暫時擱置北美工廠的建設計劃。這個敏感時間點,是否會成為影響動力電池市場的一個變數,還未知。
可以明確的是,車企掌握話語權的決心從未像現在這般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