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建成投運。這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百兆瓦時級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項目示范工程,通過自主創新,首次將鈉離子電池技術應用于大容量儲能電站。工程的投產標志著鈉離子電池大規模儲能工程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
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建成投運。梁磊攝
從空中俯瞰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鐵塔銀線牽引電力能源,匯聚到整齊排列的電池艙、變流器艙組成的白綠格子方陣中。這片儲能裝置投入運行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也實現了在電力工程的首次應用。
在電站主控樓里,技術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實時監控儲能電站設備。“通過大屏,我們可以看到儲能電站運行設備的實時參數。通過相連的線路,儲能電站可以智能化參與電力調峰,實現靈活存儲和釋放新能源電量,把清潔電力送到千家萬戶。”南方電網廣西南寧供電局高級工程師羅傳勝指著電子屏幕介紹。
該電站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投資建設,本期投產規模為十兆瓦時。區別于常規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該電站采用全新自主研發的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
據介紹,2022年11月起,廣西電網公司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百兆瓦時級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示范”研究任務,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單位組成項目團隊進行攻關。
經過科技創新,項目團隊研制出了全國首款210安時長壽命、寬溫區、高安全性的鈉離子儲能電池,研制了國內首套十兆瓦時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建設了電力儲能用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形成了從材料-電池單體-儲能系統-工程建設的成套解決方案,實現靈活、模塊化組合擴展,能達到百兆瓦時級以上規模,為大型儲能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核心技術方案和裝備基礎。
在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主控樓里,技術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實時監控儲能電站設備。梁磊攝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以鋰離子電池為絕對主導。相對于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原材料儲量豐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低溫條件下性能更好,在大規模儲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介紹,鈉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相似,生產工藝類同,產業線轉換成本相對較低,可推動實現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的經濟并網。“廣西伏林儲能電站順利投運,為鈉離子儲能技術大范圍應用提供了實證支撐。”胡勇勝表示。
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鈉離子電池有望成為成本最低的電化學儲能技術,將加快推動我國新型儲能電站向集中式、大型化趨勢發展,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消納,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支撐實現“雙碳”目標夯實基礎。
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建成投運。梁磊攝
從空中俯瞰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鐵塔銀線牽引電力能源,匯聚到整齊排列的電池艙、變流器艙組成的白綠格子方陣中。這片儲能裝置投入運行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也實現了在電力工程的首次應用。
在電站主控樓里,技術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實時監控儲能電站設備。“通過大屏,我們可以看到儲能電站運行設備的實時參數。通過相連的線路,儲能電站可以智能化參與電力調峰,實現靈活存儲和釋放新能源電量,把清潔電力送到千家萬戶。”南方電網廣西南寧供電局高級工程師羅傳勝指著電子屏幕介紹。
該電站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投資建設,本期投產規模為十兆瓦時。區別于常規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該電站采用全新自主研發的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
據介紹,2022年11月起,廣西電網公司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百兆瓦時級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示范”研究任務,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單位組成項目團隊進行攻關。
經過科技創新,項目團隊研制出了全國首款210安時長壽命、寬溫區、高安全性的鈉離子儲能電池,研制了國內首套十兆瓦時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建設了電力儲能用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形成了從材料-電池單體-儲能系統-工程建設的成套解決方案,實現靈活、模塊化組合擴展,能達到百兆瓦時級以上規模,為大型儲能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核心技術方案和裝備基礎。
在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主控樓里,技術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實時監控儲能電站設備。梁磊攝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以鋰離子電池為絕對主導。相對于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原材料儲量豐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低溫條件下性能更好,在大規模儲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介紹,鈉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相似,生產工藝類同,產業線轉換成本相對較低,可推動實現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的經濟并網。“廣西伏林儲能電站順利投運,為鈉離子儲能技術大范圍應用提供了實證支撐。”胡勇勝表示。
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鈉離子電池有望成為成本最低的電化學儲能技術,將加快推動我國新型儲能電站向集中式、大型化趨勢發展,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消納,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支撐實現“雙碳”目標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