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越來越熱鬧。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的最新預計是,到今年年底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風電,成為全國第三大電源。在過去幾年中光伏行業也走出了較高的成長性:來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則顯示,2015年年底,中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為43.2GW;截至今年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將達到240GW。
在“30·60”目標的指引下,行業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目前的測算情況,“十四五”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將遠高于“十三五”。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也預計,中國年均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在70GW到90GW之間,是當前年均新增裝機量的兩倍有余。
參與其中的既有光伏頭部企業愈發大規模的擴產,也有地方政府的身影,今年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舉辦地義烏即是其中之一。在優惠的政策吸引下,光伏電池和組件制造兩個環節的頭部企業如愛旭、晶澳、天合光能、晶科以及東方日升等將工廠建在義烏。截至目前,義烏地區已投產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 14GW 和19.5GW,其中天合義烏組件一二期共8GW產能是目前全球單體最大的210組件廠;已簽協議(含已投產)的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75GW和59GW。
光伏行業已經迎來了成人禮,只不過成人意味著需要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對內需要解決技術路線過于依賴外部機構的問題,對外需要更好地協調上下游產業間的聯動。
如何繼續以較快的速度擴大規模;如何進一步融入電力系統;如何成功地參與電力市場,這是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短期,破除“一片玻璃”的限制是燃眉之急。
搭起供應網
12月10日,在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的一場圓桌論壇上,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說,誰也沒有想到我們今年被玻璃“劃傷”了,原本今年的目標是50GW的裝機量,但事實上即便現在能裝上去,也是沒有利潤可言的。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同日的預計,今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將為40GW。盡管相比之前的樂觀預測打了折扣,但仍同比增逾三成,相較前一年的情況實現了恢復性的增長。
抵牾在于光伏玻璃一片難求。一位業內人士的突出感受是,致使年內新增裝機量預期一再縮水的不是補貼,也不是電網容量,而是玻璃。“光伏玻璃的價格的確是漲了一倍,一些玻璃企業的毛利率50%以上,15%的下游企業開不了工。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出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拿出15億元做競價,平均度電補貼到了3.3分錢,戶用5億元達到8分錢補貼,目的就是擴大受眾面,為光伏裝機量的增長提供支撐,但這些努力都被光伏玻璃的價格抵消了。”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提供的數據,2013年至2020年9月,光伏玻璃成品價格在20元/平方米至35元/平方米之間波動。今年6月至10月,光伏玻璃成品價格由23元/平方米上漲至37元/平方米。11月進一步上漲到42元。
很多與會人士都擔心,玻璃的緊缺會更深刻地影響光伏產業在來年的裝機規模,如何破解供應鏈某一環節的掣肘成為會議期間頗受關注的議題。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制造與研發高級副總裁張光春表示,硅材料目前所占的成本沒有玻璃高,這是一種“怪現象”。
張光春認為這與光伏行業自身體量的擴大不無關系:“光伏行業的材料除了多晶硅,其余幾乎都是從另外的傳統的行業拿過來的,早期的時候光伏行業很小,所需的材料在其他行業的產能中占比很小,過去需求不管怎樣晃蕩對其他行業的大池子都攪不起波瀾。現在則不同,現在光伏行業的體量很大,行業自身的變動對于相關行業的影響不同以往,因此原本的供應鏈應該建成一張供應網:向相關聯的行業去介紹我們的需求,通過加強跨行業的交流去將這張網建立起來。”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周志武的觀點佐證了張光春的判斷,他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直言,玻璃的生產周期是8至10年,投產后就不能停,此外批文、環評等因素致使建設時間也相對較長,基于玻璃行業的自身特點,玻璃行業實際上經不起需求大漲大落的變化,20%是行業希望中的穩定的增速水平。
產業間的溝通亟待加強。周志武曾在工信部牽頭閉門會上建議,了解組件企業乃至包括硅料在內整個光伏行業上下游的發展規劃。從而測算組件行業的產能缺口,匹配正好合適或稍富余的光伏玻璃產能。此外也包括組織制定《晶硅光伏組件用玻璃標準尺寸》團體標準,建立光伏玻璃行業統一的標準尺寸。
是否要有序釋放在建、擬建產能目前尚無來自政策層的定調,一些浮法玻璃廠家通過“普白”2mm、“超白”2mm來替代光伏玻璃的應用,透明背板材料也是替代方案之一。
警惕過快、過熱
產業規模的擴大也意味著身份的轉換。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副局長李勰稱,光伏行業的身份已經從跟隨者轉化為領軍者,兩者顯著區別是作為跟隨者是別人在試錯,我們做參照,而作為領軍者則是我們在試錯,因此需要更好的預測風險,做出抉擇。
李勰表示:“舉一個例子,很多企業的發展規劃的依據來源于國外的研究機構的數據,我在多年前中美光伏談判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今天的局面可以說并沒有太大的改變。現在我們的光伏產能產量居全球第一,但是產業的發展嚴重依賴國外機構這一事實蘊含著太大的風險。如果預測出現問題,就會非常被動,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想辦法做好市場的供求預測、風險防范,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晶澳能源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牛新偉則稱,從底層的技術路線來看,行業還沒有完成“0到1”的突破,所有的底層技術都是源自海外的,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這不能光靠單個企業,需要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十四五”期間光伏發展將從補貼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技術創新是關鍵。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表示,國家能源局將鼓勵企業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大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補短板,繼續優化光伏產品各個生產環節技術工藝,加大與光伏發電密切相關的儲智能電網自動控制的研發的力度,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和成本的持續下降。
每一項技術路線都代表產業的一個發展方向,過程中需要警惕“過熱”的現象。
張光春提醒,關于技術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技術迭代過快也是巨大的浪費,比如設備投資了兩三年就要更換。目前有過熱的傾向,投資人尤其是制造領域的,頭腦一定要冷靜。很多人把實驗室的研發技術和制造業的產業化相混淆,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弄不好就打水漂了。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是一個再開發的過程,并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能順利走出實驗室,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很多投資就是無效的。大部分抓住就敢做的大多數都是“半瓶子醋”,而真正做技術的人一般都是“越做越謹慎”。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馮志強也持相似的看法,產品開發的過程需要技術積累,得真正地想清楚,從實驗室100%地從設計到測試全部完成后才能判斷這一技術能不能走出實驗室。目前行業發展過快,不管怎樣變化,從業者都需要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半瓶子醋”去產業化是沒有生命力的,經不起考驗也會造成浪費。
組件技術離不開市場應用,因此組件的研發更聚焦在系統端的價值,組件是半導體中的封裝材料做成的產品,涉及規模化的生產,其成本跟材料商和設備商強相關。因此標準化與供應鏈網絡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組件端在同樣性價比條件下降本的關鍵因素,而不僅僅由組件供應來決定,需要行業上下游設備廠商、材料廠商與工藝之間更密切的協同與合作。
“標準化”非“同質化”
11月27日,天合光能、東方日升、阿特斯、環晟光伏、通威股份、潤陽光伏、中環股份、上機數控八家光伏企業發布《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下稱《倡議》)建議在210-220mm尺寸范圍內,選擇SEMI標準中確定的硅片尺寸:210+/-0.25mm作為唯一尺寸,同時依照這個硅片尺寸修訂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協會標準)以及光伏行業協會已有的組件尺寸標準。
今年6月,阿特斯、江蘇潤陽悅達、江蘇中宇光伏、晶澳、晶科、、隆基、潞安太陽能七家光伏企業建議,建立幾何尺寸為 182mm*182mm的硅片標準(M10),并希望在行業標準組織中將這一尺寸納入標準規范文件。
張光春認為,不管是“182”還是“210”都是SEMI標準,210的倡議同時把組件尺寸也涵蓋其中,符合IEC61215的安全標準,做了優化設計,尺寸統一意味著購買標準化的大宗物資主流產品更為便捷,可以有效降低系統成本。
12月9日天合光能組件產品經理陳棟從前端供應鏈、組件以及終端設計院的環節解釋了上述《倡議》的意義,在他看來,硅片統一但組件不統一對于原材料廠家意義不大,玻璃尺寸、型材尺寸以及背板尺寸都要單獨做,如果全部都能統一可以減少上游供應鏈的生產周期和庫存,甚至可以降低前端供應鏈的成本。組件工廠本身的研發成本也能降低,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研發,節省無謂的精力的投入,下游設計院、EPC在選型成本如招投標、跟組件廠商談判等無形的成本降低,支架等標準化后也可以降低安裝、運維等有形成本。
“簡單的數字的背后是技術競爭、市場競爭,最終指向利益競爭,有關幾何尺寸的確定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也有觀點認為本來光伏產品的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是否還應將規格統一?”但張光春認為,標準化與同質化有本質的區別,也不會影響技術的進步與性能提升。
從價格降幅來看,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十三五”期間,多晶硅價格下降近25%;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均下降50%;系統價格下降約47%。
牛新偉表示,雖然光伏行業的成本在過去幾年間快速下降,但成本是否有底線?“不可能無限地下降,既不現實也不合理,至少在邏輯上需要探求出一個邊界:舉例而言,一毛錢/度電是否就是成本的底線,還要行業進一步探討。”
曹仁賢的擔憂則是,光伏行業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對于未來更快速度的增長,光伏企業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行業不能頭腦過熱,要更重視精細化管理、控制成本,做好迎接顛覆性創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