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總,您好,我手里有個關于鈦酸鋰電池的項目,不知道您對這方面有過關注嗎?”
9年前,珠海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的一句話,點燃了“鐵娘子”董明珠的跨界夢想。
2016年12月的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攜手萬達集團、京東、中集集團等4家企業,共出資30億元入股珠海銀隆,獲得企業22.388%的股權。
在董明珠看來,新能源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一次絕好機會,所以她選擇出手。
不過,由于日常經營等問題,珠海銀隆并未達成董明珠“再造一個格力”的期望,倒成了“拖油瓶”。2021年8月,格力用18.28億元拿下了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將銀隆新能源變成控股子公司,并更名為“格力鈦”。
格力電器為董明珠的“跨界鋰電池美夢”買了單。
2023年12月19日晚,格力電器公告披露,擬以10.15億元的交易對價,受讓子公司格力鈦合計持有的2.71億股股份。
第二天格力電器股價閃崩,市值一天蒸發132億元,但董明珠依然看好格力鈦。顯然,董明珠的跨界夢并未結束,跨界鋰電池背后的“資本盛宴”也并未結束。
跨界鋰電池的“資本盛宴”
以高調跨界鋰電池出名的,莫過于董明珠。
2016年,董明珠曾主導作價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彼時,格力鈦整體的評估價僅約41.38億元,近3倍的溢價。
由于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持反對意見,收購事宜在股東大會上被否決。幾年后,董明珠和格力電器依然將珠海銀隆收入麾下。
溢價收購只是眾多企業跨界鋰電池產業的手段之一,自建鋰電池產業鏈則是“跨界”的常規操作。
譬如,2022年10月,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芝麻”)對天臣新能源增資5億元,借此入局儲能。2023年3月31日黑芝麻發布公告,擬將下屬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的經營業務轉型為儲能鋰電池生產經營,并在江西南昌新建區投資35億元,建設磷酸鐵鋰儲能鋰電池生產基地。
據新能源前瞻不完全統計,除賣食品的黑芝麻外,賣絲襪的浪莎股份、賣高檔男裝的報喜鳥、賣地板的大亞圣象、賣汽車化學品的巴斯夫、賣游戲裝備的昆侖萬維、賣蘋果設備的工業富聯、賣房的宋都股份、賣藥的海辰藥業都在跨界布局鋰電池產業鏈。
入局鋰電池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人才就成了稀缺資源。
鋰電池從業者顧炎向新能源前瞻透露,“前兩年新能源特別火,無論是寧德時代這種大廠,還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跨界小廠,都在搶人。有時候,求職者上午發出去一份簡歷,下午就有好幾家公司的HR聯系。”
“新能源圈子其實很小,各企業之間為了搶人漲薪是常事。”關于具體薪資水平,顧炎表示不方便透露。
但根據公開資料,鋰電池PACK工程師、BMS電子工程師、工藝工程師、電芯研發工程師等熱門技術崗,年薪為20-30萬元。很多標注了“急求”的崗位,特別是要求能夠獨立完成設計、研發的技術崗與高級管理人員,薪資都是面談,還可能有股權激勵。
求職招聘社區發布的《搶灘數字時代:人才遷徙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2年,與鋰電池強相關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求職?數同比增加229.2%,其人才供給增長率在眾多行業中位列第一。
達摩克利斯之劍
眼見“圈外企業”紛紛跨界做電池,圈內人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忍不住潑了一盆涼水,“跨界電池,不是想做就能做。”
代志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池屬于高端制造業,涉及長周期研發投入、大規模制造一致性和穩定性、制造成本管控等,是綜合門檻和要求都非常高的行業,不是簡單建一兩條產線的事情。
據粗略計算,年產1GWh的鋰電池項目就需要投入4億元,成本不可謂不高。
而這,還只是前期的投資。代志華透露,“車企對占據成本接近1/3的電池供應商,驗證周期還是很長的,國內車企2年左右,海外車企3年左右。”新能源車供應鏈的準入是有門檻的,在供應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各個環節傾向于穩定的頭部合作伙伴。
所以,跨界鋰電池企業的另一個難題就是進入車企、鋰電池企業的供應鏈。某鋁合金下箱體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就向新能源前瞻表示,電池企業的供應商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某頭部企業同一產品的供應商數量在兩年前還是十幾家,現在精簡了到幾家。
“近兩年,供應商之間只有同類型的淘汰,但少有新的進來。”
不能進入頭部企業的供應鏈,也就意味著跨界鋰電池的企業拿不到大單,企業自身的電池生產規模就會受到制約。
沒有規模效應,何談降低電池成本?
不少鋰電池供應商表示,鋰電池廠商都在卷價格,要求在保證電池包質量的前提上減少用料成本和重量,這需要極強的研發能力做鋪墊。而提高研發技術的兩個要點就是,提高研發費用和深度綁定客戶。
跨界鋰電池企業,需要面對欣旺達等傳統企業為提高研發水平的“搶人大戰”。
據欣旺達在Boss直聘上發布的薪酬條件顯示,本科生以上學歷的產線工程師的月薪在12k-22K之間,按照14薪的年薪折算,年薪在16.8萬元到30.8萬元之間。
欣旺達為了進一步搶人,多次推出內部推薦獎勵機制。據欣旺達招聘公眾號發布的推文,欣旺達2023屆校內推獎金活動中,在職員工成功推薦入職,可獲得600-5000元不等的獎金?;顒有畔@示,獎金可疊加、上不封頂。
顯然,跨界企業不可避免地面對來自傳統鋰電池企業、鋰電池供應商的搶人大戰。某電池廠商研發總監告訴新能源前瞻,電池廠的通常做法是“研一代、備一代、產一代”,“如果研發實力不夠,那就是純營銷宣傳了”。
鋰電池迎跨界大敗局?
跨界鋰電池困難重重,但依舊有人迎難而上。
商業專家產業空間研究院主任潮成林表示,鋰電池技術復雜,涉及材料、工藝、設備等多方面,跨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時間和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和攻關。此外,鋰電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相互關聯,跨界企業需要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以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協同效應。
在大量的資金堆砌下,不少企業成功邁進鋰電池的門檻,如龍佰集團與比克電池簽訂采購合同、云天化與億緯鋰能等簽訂共建500億元的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的合同。
有人成功,自然也有人摔進鋰電池的大坑里。董明珠曾在股東大會上聲稱,“(格力鈦)這個坑太大了,填平需要一定時間”,但“曙光就在面前”。
事實證明,在經歷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大面積減產、原總裁孫國華等人因侵占公司財產鋃鐺入獄、原董事長魏銀倉遠遁海外的丑聞后,格力鈦實力大打折扣。
2023年上半年,格力鈦僅實現營收14.4億元,凈利潤-1.71億元;公司總資產為243.11億元,負債總額為242.45億元,凈資產只有0.66億元。
像董明珠一般相信“曙光”的終究是少數,更多的企業選擇悄悄停止鋰電池招聘。
以海辰藥業為例,早在2022年6月公司就表示,要投入1.5億元用于年產5000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以及150噸抗新冠原料藥關鍵中間體建設項目。后在業績發布會中,海辰藥業又表示,公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在正常推進中,預計2023年底開展試生產。
“跨界鋰電池”的聲勢浩大,但在海辰藥業官網顯示的部門設置、研發中心介紹中,并未有鋰電池相關部門的設置。
即使在海辰藥業官方公眾號中,依舊找不到帶有“鋰電池”相關文章。
另外,聲稱“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進展順利”“正在積極拓展下游客戶”的海辰藥業,并未與車企、鋰電池企業達成合作的新聞傳出,存貨與預收賬款合同負債并未出現大幅增長。
無獨有偶,聲稱布局鋰電池且未宣布終止“跨界”的南方黑芝麻集團、報喜鳥、超頻三、云圖控股、泰和科技并未發布與鋰電池相關的招聘信息。
另外,還有不少企業選擇向鋰電池“公開投降”。宋都股份終止收購鹽湖提鋰項目、昆侖萬維轉讓新能源企業(北京綠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份、新力金融終止收購比克動力股權、中來股份終止用于鋰電池項目的定增。
2023年的跨界鋰電池賽道,沒有往年熱鬧。
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鋰電池及四大主材共有137個新增規劃項目,較2022年減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資金額的122個項目統計,2023年我國鋰電產業擬投資總額約7500億元,較2022年下降超46%。
跨界鋰電池的熱潮,悄悄退卻。
9年前,珠海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的一句話,點燃了“鐵娘子”董明珠的跨界夢想。
2016年12月的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攜手萬達集團、京東、中集集團等4家企業,共出資30億元入股珠海銀隆,獲得企業22.388%的股權。
在董明珠看來,新能源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一次絕好機會,所以她選擇出手。
不過,由于日常經營等問題,珠海銀隆并未達成董明珠“再造一個格力”的期望,倒成了“拖油瓶”。2021年8月,格力用18.28億元拿下了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將銀隆新能源變成控股子公司,并更名為“格力鈦”。
格力電器為董明珠的“跨界鋰電池美夢”買了單。
2023年12月19日晚,格力電器公告披露,擬以10.15億元的交易對價,受讓子公司格力鈦合計持有的2.71億股股份。
第二天格力電器股價閃崩,市值一天蒸發132億元,但董明珠依然看好格力鈦。顯然,董明珠的跨界夢并未結束,跨界鋰電池背后的“資本盛宴”也并未結束。
跨界鋰電池的“資本盛宴”
以高調跨界鋰電池出名的,莫過于董明珠。
2016年,董明珠曾主導作價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彼時,格力鈦整體的評估價僅約41.38億元,近3倍的溢價。
由于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持反對意見,收購事宜在股東大會上被否決。幾年后,董明珠和格力電器依然將珠海銀隆收入麾下。
溢價收購只是眾多企業跨界鋰電池產業的手段之一,自建鋰電池產業鏈則是“跨界”的常規操作。
譬如,2022年10月,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芝麻”)對天臣新能源增資5億元,借此入局儲能。2023年3月31日黑芝麻發布公告,擬將下屬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的經營業務轉型為儲能鋰電池生產經營,并在江西南昌新建區投資35億元,建設磷酸鐵鋰儲能鋰電池生產基地。
據新能源前瞻不完全統計,除賣食品的黑芝麻外,賣絲襪的浪莎股份、賣高檔男裝的報喜鳥、賣地板的大亞圣象、賣汽車化學品的巴斯夫、賣游戲裝備的昆侖萬維、賣蘋果設備的工業富聯、賣房的宋都股份、賣藥的海辰藥業都在跨界布局鋰電池產業鏈。
入局鋰電池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人才就成了稀缺資源。
鋰電池從業者顧炎向新能源前瞻透露,“前兩年新能源特別火,無論是寧德時代這種大廠,還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跨界小廠,都在搶人。有時候,求職者上午發出去一份簡歷,下午就有好幾家公司的HR聯系。”
“新能源圈子其實很小,各企業之間為了搶人漲薪是常事。”關于具體薪資水平,顧炎表示不方便透露。
但根據公開資料,鋰電池PACK工程師、BMS電子工程師、工藝工程師、電芯研發工程師等熱門技術崗,年薪為20-30萬元。很多標注了“急求”的崗位,特別是要求能夠獨立完成設計、研發的技術崗與高級管理人員,薪資都是面談,還可能有股權激勵。
求職招聘社區發布的《搶灘數字時代:人才遷徙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2年,與鋰電池強相關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求職?數同比增加229.2%,其人才供給增長率在眾多行業中位列第一。
達摩克利斯之劍
眼見“圈外企業”紛紛跨界做電池,圈內人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忍不住潑了一盆涼水,“跨界電池,不是想做就能做。”
代志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池屬于高端制造業,涉及長周期研發投入、大規模制造一致性和穩定性、制造成本管控等,是綜合門檻和要求都非常高的行業,不是簡單建一兩條產線的事情。
據粗略計算,年產1GWh的鋰電池項目就需要投入4億元,成本不可謂不高。
而這,還只是前期的投資。代志華透露,“車企對占據成本接近1/3的電池供應商,驗證周期還是很長的,國內車企2年左右,海外車企3年左右。”新能源車供應鏈的準入是有門檻的,在供應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各個環節傾向于穩定的頭部合作伙伴。
所以,跨界鋰電池企業的另一個難題就是進入車企、鋰電池企業的供應鏈。某鋁合金下箱體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就向新能源前瞻表示,電池企業的供應商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某頭部企業同一產品的供應商數量在兩年前還是十幾家,現在精簡了到幾家。
“近兩年,供應商之間只有同類型的淘汰,但少有新的進來。”
不能進入頭部企業的供應鏈,也就意味著跨界鋰電池的企業拿不到大單,企業自身的電池生產規模就會受到制約。
沒有規模效應,何談降低電池成本?
不少鋰電池供應商表示,鋰電池廠商都在卷價格,要求在保證電池包質量的前提上減少用料成本和重量,這需要極強的研發能力做鋪墊。而提高研發技術的兩個要點就是,提高研發費用和深度綁定客戶。
跨界鋰電池企業,需要面對欣旺達等傳統企業為提高研發水平的“搶人大戰”。
據欣旺達在Boss直聘上發布的薪酬條件顯示,本科生以上學歷的產線工程師的月薪在12k-22K之間,按照14薪的年薪折算,年薪在16.8萬元到30.8萬元之間。
欣旺達為了進一步搶人,多次推出內部推薦獎勵機制。據欣旺達招聘公眾號發布的推文,欣旺達2023屆校內推獎金活動中,在職員工成功推薦入職,可獲得600-5000元不等的獎金?;顒有畔@示,獎金可疊加、上不封頂。
顯然,跨界企業不可避免地面對來自傳統鋰電池企業、鋰電池供應商的搶人大戰。某電池廠商研發總監告訴新能源前瞻,電池廠的通常做法是“研一代、備一代、產一代”,“如果研發實力不夠,那就是純營銷宣傳了”。
鋰電池迎跨界大敗局?
跨界鋰電池困難重重,但依舊有人迎難而上。
商業專家產業空間研究院主任潮成林表示,鋰電池技術復雜,涉及材料、工藝、設備等多方面,跨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時間和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和攻關。此外,鋰電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相互關聯,跨界企業需要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以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協同效應。
在大量的資金堆砌下,不少企業成功邁進鋰電池的門檻,如龍佰集團與比克電池簽訂采購合同、云天化與億緯鋰能等簽訂共建500億元的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的合同。
有人成功,自然也有人摔進鋰電池的大坑里。董明珠曾在股東大會上聲稱,“(格力鈦)這個坑太大了,填平需要一定時間”,但“曙光就在面前”。
事實證明,在經歷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大面積減產、原總裁孫國華等人因侵占公司財產鋃鐺入獄、原董事長魏銀倉遠遁海外的丑聞后,格力鈦實力大打折扣。
2023年上半年,格力鈦僅實現營收14.4億元,凈利潤-1.71億元;公司總資產為243.11億元,負債總額為242.45億元,凈資產只有0.66億元。
像董明珠一般相信“曙光”的終究是少數,更多的企業選擇悄悄停止鋰電池招聘。
以海辰藥業為例,早在2022年6月公司就表示,要投入1.5億元用于年產5000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以及150噸抗新冠原料藥關鍵中間體建設項目。后在業績發布會中,海辰藥業又表示,公司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在正常推進中,預計2023年底開展試生產。
“跨界鋰電池”的聲勢浩大,但在海辰藥業官網顯示的部門設置、研發中心介紹中,并未有鋰電池相關部門的設置。
即使在海辰藥業官方公眾號中,依舊找不到帶有“鋰電池”相關文章。
另外,聲稱“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項目進展順利”“正在積極拓展下游客戶”的海辰藥業,并未與車企、鋰電池企業達成合作的新聞傳出,存貨與預收賬款合同負債并未出現大幅增長。
無獨有偶,聲稱布局鋰電池且未宣布終止“跨界”的南方黑芝麻集團、報喜鳥、超頻三、云圖控股、泰和科技并未發布與鋰電池相關的招聘信息。
另外,還有不少企業選擇向鋰電池“公開投降”。宋都股份終止收購鹽湖提鋰項目、昆侖萬維轉讓新能源企業(北京綠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份、新力金融終止收購比克動力股權、中來股份終止用于鋰電池項目的定增。
2023年的跨界鋰電池賽道,沒有往年熱鬧。
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鋰電池及四大主材共有137個新增規劃項目,較2022年減少近一半。按公布投資金額的122個項目統計,2023年我國鋰電產業擬投資總額約7500億元,較2022年下降超46%。
跨界鋰電池的熱潮,悄悄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