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達摩院青橙學者分享會在浙江大學舉行,蘇俊、陳孝鈿、楊宗銀等15名全國高校青年科學家登臺,從潘云鶴、邵峰、楊樹鋒等院士手里領過青橙獎,獲得“青橙學者”桂冠和阿里公益支持的100萬元獎金。
此次青橙獎獲獎者之一——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王睿,其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與穩定性,為推動鈣鈦礦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王睿通過對鈣鈦礦缺陷態物理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設計一系列晶界及表面材料改善缺陷并大幅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曾兩度打破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世界轉換效率最高紀錄。其研究成果發表Nature正刊2篇,Science正刊2篇。
“鈣鈦礦材料的吸光性能是硅的100倍左右,想吸收同樣的太陽光,只需要硅厚度的1%,大大節省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全程的制備溫度不超過150攝氏度,烤10分鐘,就能形成可發電的太陽能電池薄膜。這種薄膜電池未來可能作為新能源汽車的車衣。” 王睿在會議上分享到。
2009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問世,這種新型材料在當時的轉化效率僅有3%,學術界對其上限的預估遠高于晶硅電池,但材料的弱點是不穩定。
“它本身的內部離子遷移,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王睿表示,克服鈣鈦礦材料的不穩定性是研究中的難點。在光照下極為活潑的鈣鈦礦,很容易產生結構的崩塌,這也是鈣鈦礦至今沒有走到大規模應用的原因,它的使用壽命很短,一開始只能使用幾小時,后來也就延長到幾天。
2018年,正在喝咖啡的王睿突發奇想查閱了咖啡因的結構,他發現這個結構上有兩個官能團,正巧與團隊此前研究發現能控制鈣鈦礦結晶、使材料生長更好的官能團一樣。在將咖啡因添加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后,電池的輸出功率居然真的大大提高。這一喝咖啡喝出的發現,被《Joule》收錄。
2019年,王睿再次從2種飲料——茶堿和可可堿中找到了鈣鈦礦表面缺陷的修復方法。在茶堿的加持下,鈣鈦礦電池創造了連續工作500小時的新記錄。這一成果登陸Science雜志,并向業內發出信號:提升電池穩定性,研究表面缺陷是非常重要的。
光伏產業發展的推動力是降本增效,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比于傳統晶硅電池有極大優勢。晶硅電池的成本受硅材料價格的影響很大,而鈣鈦礦材料儲量豐富,價格低廉,還能廣泛由人工合成,不受原材料限制。生產流程上,晶硅電池需要多個環節,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個環節需要在不同廠家流轉;而鈣鈦礦電池可以在一家工廠內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從原料到組件,45分鐘能走完全部流程。
鈣鈦礦電池可以應用于車載光伏發電系統上,資本市場對鈣鈦礦早已聞風而動。2023年11月,比亞迪(002594)(SZ:002594)在投資者關系活動發布中介紹旗下光伏業務時,提到"比亞迪已積極布局了鈣鈦礦電池技術"。同月,京東方進行了鈣鈦礦光伏項目啟動儀式,這家面板龍頭正式進軍光伏領域。
據華夏能源網報道,在比亞迪之前,長城汽車(601633)、豐田等車企也已經在鈣鈦礦方向有所動作。豐田于2023年6月宣布,將與日本初創企業Enecoat Technologies共同研發鈣鈦礦型光伏電池;長城汽車(SH:601633)則在更早之前的2020年,就成立了鈣鈦礦公司極電光能,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通過控股公司穩晟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極電光能62.0334%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