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展背景下,風、光等綠電的消納正在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這讓大肆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的汽車行業獲得了參與能源運營的“入場券”。能源互聯網的概念也應用而生。
汽車行業要如何通過換電參與到能源互聯網的構建?就此問題,近日汽車總站網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孫逢春教授。他表示:
“充換電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電能補給的基礎設施,是推動交通電氣化和電力低碳化的關鍵節點,也是未來能源互聯網構建的重要節點。”
什么是能源互聯網?
作為近年興起的一個前沿概念,因其內涵在不斷發展,目前行業并沒有給能源互聯網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可的標準定義。但其核心內涵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產業界和社會的初步共識和認可。
那就是,能源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能源體系結構,它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節點互聯起來,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
也就是說,能源互聯網以可再生能源為優先,以電力為基礎,通過多能協同、供需協同等達到能源的生產與供應同時實現“穩定”、“清潔”、“廉價”的目標。
那么,能源互聯網到底與汽車行業有什么關系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汽車的屬性。
要知道,新能源汽車不斷發展的當下,汽車的屬性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交通屬性基礎上,又增加了能源屬性和信息屬性。
簡單來講,每輛電動汽車都如同一個大號的移動充電寶,可以連接可再生能源充電,也能儲能,實現電能的傳輸、分配和利用。這就是汽車的能源屬性,補能網絡變成了能源系統的一部分。
孫逢春提到,目前我國發電仍以煤炭為主,新能源汽車要想真正實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綠色,就需要大力發展綠電。以光伏、風電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就可以與交通能源融合,實現交通資產能源化。比如,在高速公路或是鐵路沿線的隔離帶設置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為過往車輛提供充換電服務。同時,由于光伏發電、風電等具有間歇性的特性,還可以大力發展儲能。
其信息屬性是說,電動汽車未來將成為手機之后的第二個移動端,補能網絡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實現充換電設施的智能化、互聯互通和信息交互,為車主提供充電服務、車輛管理等信息。更為重要的是,當電動車保有量達到千萬級別后,其數據價值也會有變現和增值的可能。
因此,能源結構的轉變將產生巨大的增量空間,比如儲能,比如城市充換電站的建設運營,這些都是擺在汽車行業面前的絕佳機遇。
構建能源互聯網,換電能做什么?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高,未來換電模式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孫逢春表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換電技術已基本成熟,不過其商業模式還在不斷地探索之中。”
具體到能源互聯網的構建,換電站運營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充電,實現電能的傳輸、儲存和消費。
它不僅可以為電動汽車快速換電,提高補能效率,還利用電網需求“削峰填谷”,通過避峰就谷降低用電成本,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換電車輛以營運車為主,比如出租車、卡車等。這些車輛白天的運營需求更大。如果換電服務商能利用晚上電價低的時候充電,那么原來1塊或者8毛的成本就可以降到4毛、5毛,通過整個有序充電,就能夠大幅降低用電成本。
同時,換電站可以根據電網需求進行調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就是說,在用電高峰期,可以更換電池給電動汽車供電,而在用電低谷期,可以將電池更換為充電狀態,實現電能的儲存和再利用。換電站存放有很多電池,可以看做一個小型的儲能站,為用電提供幫助。
另外,換電站的運營也會帶來可觀的數據價值,通過平臺數字化賦能,聚合網聯化數據資產價值。因為通過換電站的運營,可以積累用戶、車輛、電池、能源等相關數據,為電池提供有效的安全防護。
同時,通過大數據對整個發電用電的產業鏈,涉及光伏、儲能、電價、充電等,進行預測和大數據調整,以求進一步提高綠電比例,降低電能用電成本。
孫逢春提到,其實能源互聯網的構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能量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結構的優化配置,而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的發展可以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據權威機構預測,預計2020年-2025年,我國包括能源互聯網在內的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市場潛力規模將由0.5萬億元增長到0.8-1.2萬億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場潛力規模約在1.3-1.8萬億元。這不光是換電模式的機遇,更是整個汽車行業拓展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汽車行業要如何通過換電參與到能源互聯網的構建?就此問題,近日汽車總站網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孫逢春教授。他表示:
“充換電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電能補給的基礎設施,是推動交通電氣化和電力低碳化的關鍵節點,也是未來能源互聯網構建的重要節點。”
什么是能源互聯網?
作為近年興起的一個前沿概念,因其內涵在不斷發展,目前行業并沒有給能源互聯網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可的標準定義。但其核心內涵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產業界和社會的初步共識和認可。
那就是,能源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能源體系結構,它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節點互聯起來,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
也就是說,能源互聯網以可再生能源為優先,以電力為基礎,通過多能協同、供需協同等達到能源的生產與供應同時實現“穩定”、“清潔”、“廉價”的目標。
那么,能源互聯網到底與汽車行業有什么關系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汽車的屬性。
要知道,新能源汽車不斷發展的當下,汽車的屬性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交通屬性基礎上,又增加了能源屬性和信息屬性。
簡單來講,每輛電動汽車都如同一個大號的移動充電寶,可以連接可再生能源充電,也能儲能,實現電能的傳輸、分配和利用。這就是汽車的能源屬性,補能網絡變成了能源系統的一部分。
孫逢春提到,目前我國發電仍以煤炭為主,新能源汽車要想真正實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綠色,就需要大力發展綠電。以光伏、風電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就可以與交通能源融合,實現交通資產能源化。比如,在高速公路或是鐵路沿線的隔離帶設置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為過往車輛提供充換電服務。同時,由于光伏發電、風電等具有間歇性的特性,還可以大力發展儲能。
其信息屬性是說,電動汽車未來將成為手機之后的第二個移動端,補能網絡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實現充換電設施的智能化、互聯互通和信息交互,為車主提供充電服務、車輛管理等信息。更為重要的是,當電動車保有量達到千萬級別后,其數據價值也會有變現和增值的可能。
因此,能源結構的轉變將產生巨大的增量空間,比如儲能,比如城市充換電站的建設運營,這些都是擺在汽車行業面前的絕佳機遇。
構建能源互聯網,換電能做什么?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高,未來換電模式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孫逢春表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換電技術已基本成熟,不過其商業模式還在不斷地探索之中。”
具體到能源互聯網的構建,換電站運營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充電,實現電能的傳輸、儲存和消費。
它不僅可以為電動汽車快速換電,提高補能效率,還利用電網需求“削峰填谷”,通過避峰就谷降低用電成本,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換電車輛以營運車為主,比如出租車、卡車等。這些車輛白天的運營需求更大。如果換電服務商能利用晚上電價低的時候充電,那么原來1塊或者8毛的成本就可以降到4毛、5毛,通過整個有序充電,就能夠大幅降低用電成本。
同時,換電站可以根據電網需求進行調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就是說,在用電高峰期,可以更換電池給電動汽車供電,而在用電低谷期,可以將電池更換為充電狀態,實現電能的儲存和再利用。換電站存放有很多電池,可以看做一個小型的儲能站,為用電提供幫助。
另外,換電站的運營也會帶來可觀的數據價值,通過平臺數字化賦能,聚合網聯化數據資產價值。因為通過換電站的運營,可以積累用戶、車輛、電池、能源等相關數據,為電池提供有效的安全防護。
同時,通過大數據對整個發電用電的產業鏈,涉及光伏、儲能、電價、充電等,進行預測和大數據調整,以求進一步提高綠電比例,降低電能用電成本。
孫逢春提到,其實能源互聯網的構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能量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結構的優化配置,而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的發展可以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據權威機構預測,預計2020年-2025年,我國包括能源互聯網在內的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市場潛力規模將由0.5萬億元增長到0.8-1.2萬億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場潛力規模約在1.3-1.8萬億元。這不光是換電模式的機遇,更是整個汽車行業拓展新商業模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