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奇點能源的這篇文章啟發,寫一篇虛擬電廠的分析。虛擬電廠的命門五力模型是邁克爾·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分析行業競爭環境的工具。它包括以下五種力量:
1、供方: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2、買方: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3、潛在競爭者: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4、替代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5、產業競爭者: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
我們用這個模型對虛擬電廠行業,以未來3-5年的跨度,進行了初步分析。
(來源:微信公眾號“魚眼看電改” 作者:俞慶)
本文非ChatGPT編寫,當然我們也問了ChatGPT老師這個問題,文末會貼出ChatGPT對此問題的總結回答,對比非常強烈。
首先說明,虛擬電廠并不是一個清晰定義的產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虛擬電廠主要是負荷側的靈活性資源,可通過輔助服務市場,形成可交易的相關產品,如調頻、調峰服務、備用等,這也是虛擬電廠在中國未來3-5年最主流的市場交易模式。
供方
虛擬電廠產品的供方,目前主要是兩類,一是工商業儲能產品(或項目)為主的投資運營方;二是電力用戶中,可以提供靈活調節能力的負荷資源。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分布式光伏并非虛擬電廠的靈活性資源提供者,因為光伏投資方的利益是盡量多發電,所以滿發情況下無法上調出力,當然更不愿意減少出力。
在中國目前的電力環境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新能源不是虛擬電廠結果性產品,而是虛擬電廠存在的原因。
從目前看,虛擬電廠的供方是非常分散的,工商業儲能投資方分散,靈活性負荷資源更分散。所以供方的議價能力很弱。
買方
虛擬電廠在中國,目前幾乎是唯一買方——電網公司,在任何區域都是獨家壟斷的。所以買方具有無可爭議的絕對定價權。
另外,電網不僅是買方,也是交易組織方、交易規則制定方、甚至是產品提供的競爭者、替代品的提供者,電網自己也在投資虛擬電廠產品,并且在負荷調節方面,也有別的備選技術手段。
這極大的制約了市場化的虛擬電廠發展,甚至在國外也是類似的情況——以電網為中心的虛擬電廠,無法形成足夠的市場化機制,導致虛擬電廠很難盈利。
可能吊詭就在于此:電網迫切需要更多的虛擬電廠資源,但是電網自己又按捺不住的下場,最后抑制了多元、開放的服務供給,導致電網的核心利益——安全性保障能力受損。
潛在進入者
虛擬電廠的潛在進入者不會很多,一方面虛擬電廠的技術、管理、產品、運營等方面,存在較高的專業壁壘;另外一方面,由于未來3-5年虛擬電廠的盈利前景并不清晰,對很多投資方和資源方(電力用戶)來說,只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業務,不值得投入大量初期成本去進行布局。
替代品
虛擬電廠的最大替代品,就是電網作為單一買家,存在較多的備選方案,比如通過投資增加供配電容量、部署網側儲能等,這些投資只受制于輸配電成本的博弈和監管。
另外,中國目前的電力行業依然處于半市場、半計劃的過渡狀態,在外部監管能力和信息公開機制不足的情況下,對于如何定義“緊急情況&不可抗力”,市場交易何時、是否熔斷,沒有清晰的標準和執行。此前也有交易市場熔斷的現象出現。
一旦退出市場模式,那么完全可以通過“有序用電”的計劃性手段去控制負荷。
這是虛擬電廠面臨的另一巨大問題。奇點能源的文章中也明確提到這一點。
產業競爭者
產業競爭格局方面,目前虛擬電廠的產品服務提供方,主要有三類:
1、電網企業,是目前虛擬電廠供應方的主流,對于3-5%的尖段負荷(也是可調節潛力最大,回報率最高的部分),電網企業一般自己投資解決,有的以“柔性有序用電”的安全成本,有的通過電網旗下公司自己參與。
2、發電企業,不少發電企業通過投資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儲能,深入客戶負荷端開發可調節資源,并且把虛擬電廠的投資納入新能源投資預算。
3、其他市場第三方,包括售電公司、儲能投資運營商、電力用戶、負荷資源開發企業等,目前受制于上述體制機制,以及不對等競爭,導致規模較小且難以持續盈利。
所以從上述分析看,
我們對中國未來3-5年的虛擬電廠前景并不樂觀。
虛擬電廠產業的發展,有賴于政策扶持、外部監管、公開披露與公眾監督、市場規則與市場建設等多方面共同推進,甚至它本身就是中國電改艱難推進的一個縮影吧。
ChatGPT老師可能國外的材料看得多,對虛擬電廠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下述結論僅供參考:
綜上所述,我認為虛擬電廠行業發展前景是比較樂觀的,它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較低的供應商和購買者議價能力、較高的進入壁壘和替代壁壘、以及較弱的行業內競爭壓力。但同時,它也需要面對諸多的技術、政策和市場等方面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因此,虛擬電廠平臺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