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換電汽車想要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前提就是要有足夠多的動力電池儲備。解決動力電池配比的實際問題,業界便提出了“電池銀行”的概念。
電卡觀察認為:基于家用車的特性,以及我們國家廣闊的商用車電動化市場潛力,電池銀行其實更適合跟隨以出租車、卡車等換電運營車輛大面積推廣。
換電“春風”正起,規模化發展催生行業變革
2011年,國家電網發布了《基于物聯網的電動汽車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運行管理系統技術規范》和《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網絡發展規劃》兩份關于換電服務網絡的規劃,拉開了國內換電模式發展的大幕。
換電行業發展至今已十余年,但一直都不溫不火。直到2020年以后,國內換電模式的發展才漸入佳境,逐漸步入成熟。
國家政策方面,換電站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了增加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2021年至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曾多次表示,工信部將繼續大力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并鼓勵企業根據適用場景研發換電模式車型。
2022年3月18日,工信部新發布的《2022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提出了“加快構建完善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推進純電動汽車車載換電系統、換電通用平臺、換電電池包等標準制定。”
政策之外,換電模式也獲得行業眾多企業的認可,蔚來、北汽新能源等企業陸續布局換電業務,寧德時代、奧動新能源也開始布局換電模式,中石化等能源巨頭也開始布局換電站建設。換電行業正迎來發展的“春風”。
但當前換電模式發展及換電站建設運營仍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電池便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項成本支出。
據電卡觀察了解,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容量為60千瓦時的動力電池,成本大約為8-9萬元,而換電站平均需要8塊儲備電池,僅電池的開支就將達到60-70萬元。
高昂的電池成本便催生出“電池銀行”這一換電產業鏈的特有環節。
那么,究竟何為電池銀行呢?
據電卡觀察了解,電池銀行就是由動力電池企業做好標準的PACK,存入“電池銀行”,負責換電的公司從中把電池貸出來,用于換電服務。
也就是說,換電模式下,“電池銀行”模式的推廣使得動力電池如同資產一般可以為用戶提供租賃服務。如此一來,“電池銀行”的發展便有如下顯著的優勢:
一是可以降低終端用戶的購車成本,讓消費者在購車時可以不購買動力電池;
二是可以減輕車企運營的壓力。隨著電池標準的逐漸統一,同一換電站可以為多個品牌服務,換電站盈利壓力將比車企自營小很多;
三是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能。電池運營公司可以對電池進行集中監控、養護與管理,有利于延長動力電池的壽命,提升電池的安全性。
其實,國家也已經對“電池銀行”的發展做出了指導。在2021年工信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新能源企業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就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電池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重點工作內容之一。
電池銀行模式也成為當下較為理想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推廣解決方案。
企業資本搶灘,“電池銀行”迎更多玩家
將“電池銀行”的設想付諸實踐的第一家企業是蔚來。
2020年,蔚來汽車聯合寧德時代、國泰君安及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了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該公司基于蔚來汽車“車電分離”模式進行電池資產管理,由公司購置電池包,并委托蔚來汽車為用戶供應電池租用運營服務。
截至2021年8月,蔚能累計融資金額達到近20億元人民幣。
無獨有偶,2020年8月哪吒汽車也宣布將與寧德時代、華鼎國聯等多家電池廠開展合作,推出車電分離模式,暫定項目名稱為“電池銀行”。
看到了“電池銀行”發展的巨大潛能,2021年5月,上汽集團宣布將很快推出車電分離的“電池銀行”方案,并推出統一規格的電池包,覆蓋車型達11款。
2021年7月,協鑫能科與吉利商用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合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等共同發起成立“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專項投資基金”,投資新能源汽車、電池銀行及充換電設施。
2021年10月,寧德時代與中國人保財險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表示投資保險公司是以險資的長期資金匹配公司擬推廣的電池銀行、儲能運營。
2021年11月,由中國一汽發起,東風集團、三峽集團、武漢經開區投資的電池銀行項目于武漢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將對電池銀行的商業模式進行全面驗證。
屆時,東風集團將提供車輛,一汽集團提供電池,三峽集團提供電力設施,而政府則提供場地和政策扶持。
2021年12月,一汽解放與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常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充分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探索電池銀行、綠電場景等多產業背景下合作模式。
2022年2月13日,協鑫能科與貴陽產控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電池及能源資產數字化管理、換電補能網絡建設運營、新型電力系統及儲能、電池材料以及產業基金方面開展合作。
“電池銀行”的“春天”來了,更多的入局者還在路上……
“電池銀行”的模式畢竟屬于創新項目,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車輛公告、稅務等管理政策還有待完善,資金成本、盈利模式、電池兼容等關鍵性問題仍待厘清。
尤其是電池的兼容性問題,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尚未實現標準化,企業開展的換電業務僅局限于單個品牌,很難實現規模化效應。因此,電卡觀察認為:電池銀行可能更適合先在出租車、卡車等換電運營車輛推進。
“電池銀行”的發展仍需各方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