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春耕人倍忙。4月4日,清明節當天,走進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宋莊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一排排育苗大棚里忙碌著分工明確的育苗員,郁郁蔥蔥的蔬菜幼苗長勢喜人。國網天水供電公司武山洛門供電所兩位臺區經理李東紅和李建喜來到園區,全面檢查變壓器、供電線路及遮陽板、抽水泵、水肥一體機等設備的電源接線,同時宣傳節能減排和節約用電知識。
洛門鎮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以蔬菜種植作為主打產業,當地蔬菜批發市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近年來,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來源,武山縣在渭河流域持續打造蔬菜全產業鏈,于2023年8月在宋莊建成集約化育苗基地。
據宋莊村委會副主任張成銀介紹,該基地占地33畝,建設主體為10座新型裝配式節能日光溫室,總面積7000平方米。基地承接全縣范圍內的蔬菜育苗服務,選優培育系列品種,目前一個棚能育苗15.7萬棵。
“普通育苗俗稱‘光桿苗’,栽上后最快10天能緩過來,要是緩不過來苗就死了。現在的科技育苗成活率大大提高,也最大限度減少了菜農的損失,大家都愿意過來買。”張成銀說,群眾到這里取苗除價格便宜外,最主要的就是成活率高。
基地蔬菜育苗的成功,除了選用優質材料和精心培育管護外,也離不開電氣化的智能全自動系統。日光溫室內部配備育苗噴灌系統,整體園區配備物聯網管控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基地通過電腦智能遠程操控溫棚升溫、降溫、自動旋轉、自動噴水等一系列操作,實現了科學精準管理,相比傳統育苗一茬至少節約15天時間,種子出芽率、抗病力都明顯優于傳統育苗。
“我們的園區是全電氣化生產模式,現在平均每月的用電量接近2000千瓦時,必須保證24小時電力可靠供應。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為供電而操過心,供電所的包片臺區經理定期巡視檢查園區外部線路、配電室等用電設備,園區自建成以來也從沒停過電。”張成銀對供電所常態化的上門服務很滿意,說他們“隨叫隨到,早就是好朋友了”。
自2021年以來,武山縣配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涵蓋全縣15個鄉鎮239個自然村,近年來新建及改造0.4千伏線路160公里、10千伏線路85公里,新建及改造變臺121臺,容量30250千伏安。通過延伸線路,新增配變布點,有效縮短了供電半徑,統籌解決了臺區重過載、卡脖子、低電壓等問題,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動能。
有了可靠的電力供應,武山縣科技興農步伐加快,出現了一批集約化、智慧化、電氣化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宋莊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作為其中的代表,將“菜園子”變成了一條集育苗、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蔬菜產業鏈,使得蔬菜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今年預計將達30萬元以上,帶動務工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洛門鎮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以蔬菜種植作為主打產業,當地蔬菜批發市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近年來,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來源,武山縣在渭河流域持續打造蔬菜全產業鏈,于2023年8月在宋莊建成集約化育苗基地。
據宋莊村委會副主任張成銀介紹,該基地占地33畝,建設主體為10座新型裝配式節能日光溫室,總面積7000平方米。基地承接全縣范圍內的蔬菜育苗服務,選優培育系列品種,目前一個棚能育苗15.7萬棵。
“普通育苗俗稱‘光桿苗’,栽上后最快10天能緩過來,要是緩不過來苗就死了。現在的科技育苗成活率大大提高,也最大限度減少了菜農的損失,大家都愿意過來買。”張成銀說,群眾到這里取苗除價格便宜外,最主要的就是成活率高。
基地蔬菜育苗的成功,除了選用優質材料和精心培育管護外,也離不開電氣化的智能全自動系統。日光溫室內部配備育苗噴灌系統,整體園區配備物聯網管控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基地通過電腦智能遠程操控溫棚升溫、降溫、自動旋轉、自動噴水等一系列操作,實現了科學精準管理,相比傳統育苗一茬至少節約15天時間,種子出芽率、抗病力都明顯優于傳統育苗。
“我們的園區是全電氣化生產模式,現在平均每月的用電量接近2000千瓦時,必須保證24小時電力可靠供應。不過,我們從來沒有為供電而操過心,供電所的包片臺區經理定期巡視檢查園區外部線路、配電室等用電設備,園區自建成以來也從沒停過電。”張成銀對供電所常態化的上門服務很滿意,說他們“隨叫隨到,早就是好朋友了”。
自2021年以來,武山縣配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涵蓋全縣15個鄉鎮239個自然村,近年來新建及改造0.4千伏線路160公里、10千伏線路85公里,新建及改造變臺121臺,容量30250千伏安。通過延伸線路,新增配變布點,有效縮短了供電半徑,統籌解決了臺區重過載、卡脖子、低電壓等問題,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動能。
有了可靠的電力供應,武山縣科技興農步伐加快,出現了一批集約化、智慧化、電氣化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宋莊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作為其中的代表,將“菜園子”變成了一條集育苗、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蔬菜產業鏈,使得蔬菜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今年預計將達30萬元以上,帶動務工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