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6個植樹節。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5997萬畝,種草改良6568.5萬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5萬畝。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磴口縣的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在蒙古語中,烏蘭布和意為“紅色的公牛”。
曾經,這頭“公牛”在當地橫沖直撞,啃良田、毀房屋、造風沙……
為了馴服這頭“公牛”,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向烏蘭布和挺進。如今,這里“沙害”變“沙金”、“沙窩”變“金窩”,形成了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
沙海變藍海 荒漠變綠洲
黃河自西向東流入內蒙古,形成了壯美的“幾字彎”,烏蘭布和沙漠就分布在這個地理標志附近。作為黃河“幾字灣”攻堅戰、沙漠荒漠化治理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一場以光伏技術為手段的生態治理攻堅戰在磴口早已全面打響。
在連綿起伏的沙地上,整齊排列著藍色的光伏板,形成了一大片“藍海”。
作為全國日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烏蘭布和沙漠光照資源豐富,發展光伏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從2000年開始,巴彥淖爾全力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沙工程,防、治、用多管齊下,轟轟烈烈的沙漠生態保護計劃開始實施。2010年,巴彥淖爾正式開始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國華磴口100兆瓦光伏治沙儲能競價項目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座100兆瓦光伏治沙電站,是巴彥淖爾首個1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電站。項目光伏區占地3000畝,綠化沙地1600畝,由國家能源集團投資開發,于2020年11月開工,2021年6月全容量并網發電,全部采用隆基綠能Hi-MO 5雙面雙玻組件。項目可實現修復治理沙漠3000畝,向電網年均提供綠色電力約2億千瓦時,年均節約標煤消耗6.2萬噸,同時減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煙塵排放。
“根據地域特性,我們在板間種植了金銀花、油用牡丹、苜蓿等作物,既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又能帶來經濟效益。”國華磴口100兆瓦漠北光儲項目區光伏電站站長介紹。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426.9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約占該縣土地總面積的77%。如何實現既能因地制宜、防沙固沙,又能有效發電、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是擺在項目開發者面前的難題。
為了能扮靚荒漠、阻止風沙,同時有效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國家能源集團通過充分利用發電場區光伏板風障、沙障、集雨、熱力平衡效應,結合治沙、防沙、綠化及經濟作物種植的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同時借鑒當地林草部門及相關科研單位治沙經驗,規劃高效、立體的防沙治沙屏障,打造治沙示范區,力爭做到一地多用、綠色循環發展。
近年來,磴口縣大力發展“光伏+沙漠+農業”“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態治理模式,積極打造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能源基地,實現固沙面積35萬畝,走出一條烏蘭布和生態光伏治沙模式的新路子。
2021年,磴口縣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為全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巴彥淖爾經驗”。2023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決定》提出,要堅持科學治沙,推廣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
烏蘭布和沙漠上的光伏板,讓科學治沙又有了一條新路徑。
光伏創新技術繪就美麗生態新畫卷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磴口模式”探索出了防沙治沙的新路徑,也形成了新經驗:“借光治沙”不僅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新圖景,也讓光伏成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的“金鑰匙”。
同樣在黃河“幾字彎”的庫布齊沙漠,也探索過“光伏治沙”的方式。中國太陽能科技公司、隆基綠能曾在這里分別實施建設了336kW、338kW兩座光伏電站,進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目前已經解決了當地諸多荒漠化治理難題。
光伏,為何能治沙?
據項目工作人員介紹,身處沙漠的光伏組件吸收太陽光線,遮擋日照,能夠減少水分蒸發和晚上結露,加上清洗光伏板時噴灑的水分能夠有效促進植被成活和生長。通過光伏與種植的結合,不僅可以增強光伏系統的穩定性,還可以極大改善光伏治沙區域的“小氣候”,從而有效減輕干熱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此外,光伏電站的建設需要通過螺旋打孔機灌注柱樁或直接采用金屬螺旋樁制造樁基,靠強拉拔力穩定自身,增大和沙子接觸的面積,增強穩定性,從而達到固結沙漠的目的。
光伏板下一般可規模化種植各類喬木、灌木、草籽及草本植物,這類植物通常近地層分支較多,枝葉茂盛,也能大大增加地面的粗糙度,可以切斷風與沙質地表的直接作用,降低近地層風速、減少輸沙量,使流動沙地短時間內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轉變,從而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光伏與治沙有著先天的資源互補優勢:大量的荒漠和充足的日照條件,為光伏發電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資源;通過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又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價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這其中,以光伏科技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生特點,符合綠色發展理念,能夠為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推動力,也是繪就美麗生態畫卷的重要“畫筆”。
戰風沙、斗荒漠,一排排光伏陣列讓曾經最貧瘠的沙地和荒漠生長出無限生機。對于光伏科技企業而言,烏蘭布和、庫布齊遠不是終點。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已經受到和預計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地區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5%,這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日懸在地球村村民頭頂,只有采取更切實的行動,才能為荒漠化治理帶來更多希望和可能。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磴口縣的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在蒙古語中,烏蘭布和意為“紅色的公牛”。
曾經,這頭“公牛”在當地橫沖直撞,啃良田、毀房屋、造風沙……
為了馴服這頭“公牛”,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向烏蘭布和挺進。如今,這里“沙害”變“沙金”、“沙窩”變“金窩”,形成了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
沙海變藍海 荒漠變綠洲
黃河自西向東流入內蒙古,形成了壯美的“幾字彎”,烏蘭布和沙漠就分布在這個地理標志附近。作為黃河“幾字灣”攻堅戰、沙漠荒漠化治理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一場以光伏技術為手段的生態治理攻堅戰在磴口早已全面打響。
在連綿起伏的沙地上,整齊排列著藍色的光伏板,形成了一大片“藍海”。
作為全國日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烏蘭布和沙漠光照資源豐富,發展光伏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從2000年開始,巴彥淖爾全力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沙工程,防、治、用多管齊下,轟轟烈烈的沙漠生態保護計劃開始實施。2010年,巴彥淖爾正式開始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國華磴口100兆瓦光伏治沙儲能競價項目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座100兆瓦光伏治沙電站,是巴彥淖爾首個1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電站。項目光伏區占地3000畝,綠化沙地1600畝,由國家能源集團投資開發,于2020年11月開工,2021年6月全容量并網發電,全部采用隆基綠能Hi-MO 5雙面雙玻組件。項目可實現修復治理沙漠3000畝,向電網年均提供綠色電力約2億千瓦時,年均節約標煤消耗6.2萬噸,同時減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煙塵排放。
“根據地域特性,我們在板間種植了金銀花、油用牡丹、苜蓿等作物,既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又能帶來經濟效益。”國華磴口100兆瓦漠北光儲項目區光伏電站站長介紹。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426.9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約占該縣土地總面積的77%。如何實現既能因地制宜、防沙固沙,又能有效發電、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是擺在項目開發者面前的難題。
為了能扮靚荒漠、阻止風沙,同時有效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國家能源集團通過充分利用發電場區光伏板風障、沙障、集雨、熱力平衡效應,結合治沙、防沙、綠化及經濟作物種植的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同時借鑒當地林草部門及相關科研單位治沙經驗,規劃高效、立體的防沙治沙屏障,打造治沙示范區,力爭做到一地多用、綠色循環發展。
近年來,磴口縣大力發展“光伏+沙漠+農業”“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態治理模式,積極打造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能源基地,實現固沙面積35萬畝,走出一條烏蘭布和生態光伏治沙模式的新路子。
2021年,磴口縣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為全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巴彥淖爾經驗”。2023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決定》提出,要堅持科學治沙,推廣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
烏蘭布和沙漠上的光伏板,讓科學治沙又有了一條新路徑。
光伏創新技術繪就美麗生態新畫卷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磴口模式”探索出了防沙治沙的新路徑,也形成了新經驗:“借光治沙”不僅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新圖景,也讓光伏成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的“金鑰匙”。
同樣在黃河“幾字彎”的庫布齊沙漠,也探索過“光伏治沙”的方式。中國太陽能科技公司、隆基綠能曾在這里分別實施建設了336kW、338kW兩座光伏電站,進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目前已經解決了當地諸多荒漠化治理難題。
光伏,為何能治沙?
據項目工作人員介紹,身處沙漠的光伏組件吸收太陽光線,遮擋日照,能夠減少水分蒸發和晚上結露,加上清洗光伏板時噴灑的水分能夠有效促進植被成活和生長。通過光伏與種植的結合,不僅可以增強光伏系統的穩定性,還可以極大改善光伏治沙區域的“小氣候”,從而有效減輕干熱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此外,光伏電站的建設需要通過螺旋打孔機灌注柱樁或直接采用金屬螺旋樁制造樁基,靠強拉拔力穩定自身,增大和沙子接觸的面積,增強穩定性,從而達到固結沙漠的目的。
光伏板下一般可規模化種植各類喬木、灌木、草籽及草本植物,這類植物通常近地層分支較多,枝葉茂盛,也能大大增加地面的粗糙度,可以切斷風與沙質地表的直接作用,降低近地層風速、減少輸沙量,使流動沙地短時間內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轉變,從而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光伏與治沙有著先天的資源互補優勢:大量的荒漠和充足的日照條件,為光伏發電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資源;通過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又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價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這其中,以光伏科技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生特點,符合綠色發展理念,能夠為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推動力,也是繪就美麗生態畫卷的重要“畫筆”。
戰風沙、斗荒漠,一排排光伏陣列讓曾經最貧瘠的沙地和荒漠生長出無限生機。對于光伏科技企業而言,烏蘭布和、庫布齊遠不是終點。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已經受到和預計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地區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5%,這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日懸在地球村村民頭頂,只有采取更切實的行動,才能為荒漠化治理帶來更多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