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EC開幕式上,圍繞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光伏行業該如何規劃發展路徑,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存在哪些挑戰等問題,來自龍頭企業的“掌門人”們分享了真知灼見。本報特整理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
光伏價格傳導機制還沒有形成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又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的首年,我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也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
目前,光伏產業鏈供需矛盾存在博弈,存在不正常的現象;地方保護盛行,很多地方強制要求配套產業,這都推高了行業的成本。此外,我國可再生能源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太陽能、風能的發電的成本與所謂的標桿煤電電價毫無關系,新能源發電的成本更多取決于自然資源、初投資、銀行利息,以及非技術成本,這說明光伏價格傳導機制還沒有形成。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5年中解決。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
“破圈”構建產業新生態
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于實現風電、光伏發電量占據主體地位,火電少發甚至不發,而“十四五”期間正是構建能夠適應風電、光伏占主體地位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時期。現在,光伏行業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推動開放創新、協同創新、聯合發展,去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
光伏行業需要“破圈”才能形成一個更好的開放體系,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協同性創新體系。“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以客戶為中心,重構產業鏈新生態,開啟了光伏度電成本下降的新通道,伴隨聯盟的全面深化與推進,將進一步加速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的進程。
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
讓光伏和儲能系統融合
“碳中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蘊藏著商業機會。未來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主體,“源、網、荷、儲”協同的系統,“發、輸、配、用”都將全面構建在電力電子技術基礎之上。
在這場時代變革中,光伏行業一方面要將光伏系統打造成智能光伏發電機,加速推動光伏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力能源;另一方面,光伏發電要朝著“光伏+儲能”方向轉變,讓儲能系統在新型電力系統的“發、輸、配、用”各個環節無處不在,起到“蓄水池”和“調節器、穩定器”的作用,讓光伏和儲能系統的能量流和信息流全面融合,形成一體化發電系統。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光伏電價將降到0.25元/千瓦時
當前,光伏發電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成為了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十多年來,光伏發電的系統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低中標電價紀錄被不斷刷新。
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大幅降低,2020年國內光伏發電平均上網電價已經降到0.35元/千瓦時,今年有望全部實現平價上網,預計“十四五”期間還將降低到0.25元/千瓦時左右,低于絕大部分省市區的煤電電價,成為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電力。
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
需關注光伏產業鏈產能結構安全
全球“碳中和”將使太陽能擔當起更加重要的角色,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將成為人類能源消耗的主力,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全球減碳行動中來。
在光伏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鏈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和風險,比如因產能供需不均衡導致的價格上漲問題等,整個行業都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能結構的安全問題。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可以繼續及時評估產業鏈的產能信息,并將相關情況與行業做及時、精準的分享。產業鏈的上下聯動和信息互通,將會有效規避供需風險的產生,提高產業發展效率。企業則需用長遠的眼光做好戰略規劃,準確把握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節奏,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的均衡穩定。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
光伏將迎“黃金三十年”
全球“碳中和”行動,將推動光伏產業迎來“黃金三十年發展期”,正在催生一場以“硅基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革命。我國光伏在能源供給側和用戶側,同時實現轉型替代的“拐點”,很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間實現。
未來光伏發展,首先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指引,唱響“碳中和”時代的光伏發展主旋律,以大作為體現大擔當;其次要拓寬邊界、鏈式延展,依托“碳中和”的“中和之道”,讓光伏從“單一行業邏輯”走向“碳中和共生體系”,重構新時期光伏發展新模式、新空間;最后是技術為王,創新為本,以技術的先進性和模式的創新性,在零碳經濟時代引領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