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人員正在裝配智能化生產線。 記者張衡 攝
武漢晚報訊(記者張衡 通訊員周雄 劉勁濤)1月25日,一條新能源汽車電控生產線在杭州經過3個月調試磨合,達到了出口供貨的條件。來自武漢蔡甸區的飛泰智能設備公司12名工作人員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產線的拆卸、裝箱,順利向一家全球知名新能源車企的墨西哥工廠發貨。
當天下午,在蔡甸中德國際產業園飛泰智能設備公司研發中心,公司總經理杜桿一直坐在電腦前,緊盯著微信群的動態,直到最后一個集裝箱關上門,他才長吁了一口氣:我們終于打響了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槍”,進入了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產業鏈。
杜桿向記者透露,今年1月還未結束,公司簽下的合同訂單金額就達1.2億元,已接近公司全年產能。
成立于2018年的飛泰智能設備公司是一家從事精密設備研發及自動化集成服務的現代智能制造公司。去年,該企業成為中德國際產業園一家外企供應商,他們將外企的技術專家“請進門”,在家門口學經驗。
“新能源汽車迭代快,整車廠產線更新調整的頻次高,對我們智能裝備提供商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杜桿介紹,電控系統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大腦,是三大核心技術之一。這次的墨西哥項目電控生產線由28件智能化設備組成,通過生產線全自動無人化作業,將傳感器、控制器等十余種新能源車零配件進行集成。
這筆價值2000萬元的訂單曾有6家企業參與競爭,其中不乏行業知名大廠。“為這筆訂單,客戶前后來工廠調研了7次,看車間、看設備、看管理。”杜桿說,當大家技術能力都相當時,產品細節的把控成為取勝的關鍵。而飛泰的成功則靠著一枚小小的焊絲。
請來的外籍技術專家告訴杜桿,一枚不起眼的錫焊絲可大幅降低設備短路風險,提升設備穩定性和耐久度。外籍專家提供了焊絲型號,為了采購這種焊絲,飛泰的采購團隊找遍了國內各大市場,托朋友、找門路,花了整整兩個月才在上海找到。杜桿連夜飛往上海求購。
好的線束焊點受到了客戶的青睞:一家中小企業愿在難以注意到的細節上花功夫,很是難得。
短短一年時間里,飛泰公司消化了外籍專家提供的規范作業、生產工藝、員工技能水平、原材料引進等一整套技術方案,為其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奠定了競爭基礎。如今,國內外訂單如同雪片般飛來,公司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員工人數從2021年的17人增長為現在的107名,其中技術研發人員超過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