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8時,在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水域,隨著第9根錨鏈的回接成功,由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體策劃、主體制造、整體施工的全球首個漂浮式風光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臺,順利完成主體工程。在全球海洋經濟融合發展向深遠海挺進的過程中,南通企業龍源振華再次填補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領域的又一行業空白,吹響了我國海洋經濟融合發展向深遠海挺進的號角。
圖說:在遠離海岸線的深遠海域,憑空豎起一座近百米高的沒有樁基礎作支撐的鐵塔 南通供圖
經過10多年持續發展,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在向深遠海推進。“國能共享號”平臺就是一個開創海上漂浮式風機與漁業養殖融合發展新模式的項目,著力探索“水下產出綠色產品,水上產出清潔能源”的新路徑。平臺由漂浮式風機和養殖網箱組成,而要在遠離海岸線的深遠海域,憑空豎起一座近百米高的沒有樁基礎作支撐的鐵塔,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鐵塔下還附屬有養殖、光伏等系統。
面對風光漁融合概念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創新實踐,龍源振華再次展現國企擔當,以PCI(采購+施工建造+安裝)總承包的形式承攬了該項目。項目立項以來,龍源振華牽頭成立了漂浮式基礎設計研發團隊,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海域的施工模式。同時,聚焦海上風電和深海養殖的技術融合難點,研制出了國內首個內外網張緊系統、自動投喂系統和無人值守深遠海養殖系統。
龍源振華海上風電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小星介紹,項目的整體施工主要分為兩部分,即打好“海上地基”和搭建“海上建筑物”。整個過程需經歷漂浮式平臺拖航、碼頭前沿風機安裝、現場錨鏈鋪設與回接等環節。自9月14日浮式平臺在浙江舟山啟動拖航,到抵達福建平潭金井碼頭進行風機安裝,再到10月19日主體工程完工,公司項目部全體人員以敢想、敢拼、敢做的干勁,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風機安裝過程中,由于漂浮式平臺在海上不斷上下左右搖擺,使葉片與塔筒的對接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為施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項目部僅用3天就完成了安裝,創造了行業內最短漂浮式風機安裝工期紀錄。
據悉,“國能共享號”平臺主體完工后,將進入聯合調試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可實現并網發電。項目投產后,風力發電機組單日24小時滿負荷運轉可發電9.6萬千瓦時,相當于4.25萬人一天的生活用電量;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的創新融合,可實現每年減排約8000噸二氧化碳、40噸二氧化硫、24噸二氧化氮的目標,帶來可觀綠色經濟效益。 新民晚報記者 呂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