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新華社記者
這是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旅程”——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的機器人在安裝車窗玻璃(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一)產業集聚
汽車是體現一國制造業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國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完整產業體系,產銷量連續8年世界第一。“4小時產業圈”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一個縮影。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05.8萬輛,其中長三角的滬蘇浙皖四地產量約290萬輛,占四成以上。
太湖之畔的江蘇常州,去年動力電池產銷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若以每輛新能源車搭載50千瓦時電量計算,常州每年生產的動力電池可配套100多萬輛新能源車。以此計算,2022年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搭載常州產電池。”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嚴德群說。
動力電池生產有32個主要環節,常州覆蓋其中31個,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這座城市目前擁有多座國內頭部動力電池“鏈主”企業生產基地,帶動正極、負極、隔膜、結構件等130多家規模以上配套企業快速發展。
產業鏈的集聚,延伸到整車制造。
在常州采訪,記者常聽到當地人不無自豪地說起“夢之隊”:城北有“比亞迪”,城南有“理想”,兩家整車廠直線距離不到40公里,2023年上半年兩家工廠產量達27萬輛。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的工人在車間內忙碌(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覆蓋傳動系、制動系、轉向系、電氣儀表系、燈具、汽車車身、汽車飾件等十幾個領域,3000多家相關制造企業匯聚于此,形成3000億元產值規模。
集聚效應,是汽車產業發展的突出特性。
上世紀80年代,大眾汽車進入中國,首先落戶上海。經過多年努力,首款車型桑塔納的零部件國產化率從不到4%提高到90%以上,一批零部件制造企業發展壯大。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在位于江蘇常州溧陽的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一輛運輸車在運送安裝完成的動力電池系統件(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現在,車程4小時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既契合產業就近采購原則,能夠大幅縮減零部件運輸成本,也賦予供應系統快速靈活的響應能力,工廠能夠按照生產計劃隨時調配周邊企業零部件。
“得益于這種產業鏈基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
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實現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帶動上游360家供應商、10萬個就業崗位及7000億元累計訂單,60家中國供應商進入特斯拉全球供應商體系。
華泰證券研究所汽車行業首席研究員宋亭亭認為,“4小時產業圈”是隨著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逐漸形成的,現在在長三角布局整車生產工廠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超過10個。
處于“4小時產業圈”的江蘇,動力電池及配套重點企業超過140家,電機、電控、電驅動總成等關鍵零部件領域的領軍企業不斷增加。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在位于江蘇常州溧陽的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工人在車間進行電池生產(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浙江,環杭州灣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溫州、臺州沿海汽車產業帶轉型提升。
在安徽,整車—電池—電機—電控全產業鏈已經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全面實施。
“既有完整產業鏈,又有巨大市場需求,還有出口便利性,這是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優勢所在。”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說。
(二)先進制造
“4小時產業圈”內的寧波市北侖區,聚集超過110家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規上企業,去年工業產值超千億元。
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輕量化“車身革命”中,北侖扮演著重要角色。
按傳統工藝,汽車制造包括沖壓、焊裝、涂裝、總裝4個環節,零部件裝配最為復雜耗時。
2020年,一家新能源整車企業宣布采用一體化壓鑄后地板總成,將原來通過零部件沖壓、焊接的總成轉向一次壓鑄成型。某車型的后地板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后,70多個零件減少為1個零件,減輕13%的重量。
“得益于鑄造行業的優勢基礎,北侖在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零部件領域具有競爭力,多家企業進入特斯拉供應鏈。”寧波市北侖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少杰說。
幾年前,特斯拉找到北侖的一家專精特新企業,雙方攜手用一年多的時間打造出專用巨型壓鑄機。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工人在車間內忙碌(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蕊 攝
“特斯拉團隊每隔一段時間就找我們,問這個能不能做,那個能不能做。他們每改一次,我們的機器也要配合改。”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現在,蔚來、小鵬、長安、沃爾沃等一批汽車企業都在跟進一體化壓鑄技術。專家認為,一體化壓鑄技術正在給汽車產業帶來制造變革。
“4小時產業圈”的形成,正在有力推動長三角制造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在寧德時代所屬的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穿上鞋套、不攜帶任何電子產品,也只能進到車間外的長廊,透過玻璃窗看生產電池的每道工序。
這座工廠每小時要過濾25次空氣,潔凈度與心臟搭橋手術室相當,生產線幾乎是全自動化操作,900多米長的生產線只有約50名工人。
“一塊汽車動力電池包含上百個電芯,要保證性能達標、足夠安全,需要這100個電芯有極高的一致性,我們已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引入質檢環節。”工廠負責人華夏說。
一個個細節,構成先進制造的“密碼”。清潔設備時,這家工廠的工人用無水乙醇,而一些電池制造公司會用高濃度酒精。高濃度酒精含水量是5%,而無水乙醇的含水量不超過1%,能減少環境中的水分,提升激光焊接等設備工作時的穩定性。
良率是衡量制造能力最直接的指標。制造業中公認,每百萬個產品中有一個不良品,就是世界級的制造水平。但寧德時代的制造標準是不良率為十億分之一,即1000萬輛車中只允許出現一顆壞電芯。
“動力電池對安全性要求極高,我們提出極限制造的目標,采用傳感技術、智能建模、閉環控制等全流程管控安全隱患,降低產品不良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說,企業設立首席制造官,由從事先進制造研究40余年的倪軍擔任,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院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的動力電池已建成完備的產業鏈條,智能工廠、零碳工廠成為先進制造標桿,將繼續推動動力電池技術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綠色發展水平。
(三)協作創新
江蘇省溧陽市中關村大道1號,中國科學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坐落于此。
5年前,研究中心落戶于這一縣級市,多名院士和研究員帶團隊在此攻關,看重的是“離產業近”,瞄準的是科技成果轉化和前沿技術研發。
“在這里,可以打通產學研。”中國科學院博士羅飛說,他幾年前來到溧陽,專注鋰離子電池新型納米硅碳負極材料研發,后來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產品,不少用戶就是當地的企業。
“在溧陽中關村大道,可以找到十多家我們企業的供應商,都是我們落戶溧陽后,跟著過來的。”華夏說,聚集成“4小時產業圈”,更容易產生創新成果。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的更迭周期大幅縮減,整車項目約一年一小改,兩年一中改,開發周期在一年半左右。
創新供應鏈,也是“4小時產業圈”的一大優勢。
“這就對零部件企業響應新需求的速度、同步開發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處在4小時產業集群圈中,對于整車廠和供應商而言,溝通成本、協同設計、測試效率都將獲得改善。”宋亭亭說。
“在產業供應鏈不穩定的時期,江蘇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積極幫助上汽集團、特斯拉在江蘇的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打通物流運輸通道。”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長熊斌謙表示。
以2022年春天半個多月的數據為例,江蘇累計發往上汽、特斯拉零部件運輸車輛超過600車次,為2家企業解決超450家紅燈供應商物流運輸問題,占2家企業紅燈供應商總數的90%。
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工人在車間內忙碌(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蕊 攝
相比電動化,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變革涉及的領域更多,程度也更深,可以想象的空間也更大。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堅持“車—能—路—云”融合發展。
專家分析,汽車產業鏈長,乘數效應達1:10,即汽車每1個單位的產出,可帶動國民經濟各環節增加10個單位的產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有望帶來更大拉動效應。
2023年夏,長三角勾畫一個新目標:打造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4小時產業圈”將繼續展現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