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生活刺激视频播放_乳色吐息第一季免费看_综合久久久久久_国产ts人妖系列视频网站

 

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 打造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發布日期:2023-02-08

核心提示: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落實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
 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落實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示范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到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00萬千瓦以上。
 
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強化電力調峰和應急能力建設,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支持區域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建設。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調節能力,完善市場化需求響應交易機制和品種設計,加快形成較成熟的需求側響應商業模式。增強電力供給側靈活調節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已納入規劃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因地制宜開展新型儲能電站示范及規模化應用,穩步推進“新能源+儲能”項目建設。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超過1500萬千瓦,省級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深化能源電力市場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逐步構建完善的“中長期+現貨”“電能量+輔助服務”電力市場交易體系,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多元輔助服務,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健全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價格機制,完善風電、光伏發電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
 
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行動。強化核能、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新型電力系統等新能源技術創新。
 
全文如下: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碳達峰
 
實施方案的通知
 
粵府〔2022〕56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3日
 
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和國務院相關工作安排,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全省碳達峰工作,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先立后破、穩中求進,強化系統觀念和戰略思維,突出科學降碳、精準降碳、依法降碳、安全降碳,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明確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目標任務,加快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為全國碳達峰工作提供重要支撐、作出應有貢獻。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社會能源資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續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為全省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在全社會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任務
 
堅決把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扭住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
 
(一)產業綠色提質行動。
 
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
 
1.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產業規劃布局和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銜接,引導各地區重點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產業項目。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打造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前布局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光通信和太赫茲、超材料、天然氣水合物、可控核聚變等未來產業。加快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2.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制定綠色低碳產業引導目錄及配套支持政策,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化發展,依托珠三角地區打造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基地,依托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打造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綠色標桿園區和企業。加快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裝備等優勢產業,打造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制定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大灣區氫能產業高地。發揮技術研發和產業示范先發優勢,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布局。
 
3.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項目,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嚴格落實產業規劃和政策,產能已飽和的行業按照“減量替代”原則壓減產能,尚未飽和的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深入挖潛存量項目,依法依規淘汰落后低效產能,提高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到2030年,鋼鐵、水泥、煉油、乙烯等重點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4. 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合理安排支撐性和調節性清潔煤電建設,有序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高效利用,提高電煤消費比重,大力壓減非發電用煤,有序推進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燃煤自備電廠和鍋爐“煤改氣”,科學推進“煤改電”工程。
 
5. 大力發展新能源。落實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示范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到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00萬千瓦以上。
 
6. 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高效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推動陸豐核電、廉江核電等項目開工建設。保持核電項目平穩建設節奏,同步推進后續備選項目前期工作,穩妥做好核電廠址保護。實行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最嚴格的監管,持續提升核安全監管能力。
 
7. 積極擴大省外清潔電力送粵規模。持續提升西電東送能力,加快建設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直流等省外輸電通道,積極推動后續的西北、西南等地區清潔能源開發及送粵,新增跨省跨區通道原則上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持續推進西電東送計劃放開,推動西電與廣東電力市場有效銜接,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到2030年,西電東送通道最大送電能力達到5500萬千瓦。
 
8. 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有效控制新增石化、化工項目,加快交通領域油品替代,保持油品消費處于合理區間,“十五五”期間油品消費達峰并穩中有降。發揮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支撐過渡作用,在珠三角等負荷中心合理規劃布局調峰氣電,“十四五”期間新增氣電裝機容量約3600萬千瓦。大力推進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天然氣在交通、商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的高效利用。加大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支持中海油烏石17-2等油氣田勘探開發,爭取實現油氣資源增儲上產。
 
9. 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強化電力調峰和應急能力建設,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支持區域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建設。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調節能力,完善市場化需求響應交易機制和品種設計,加快形成較成熟的需求側響應商業模式。增強電力供給側靈活調節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已納入規劃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新型儲能電站示范及規模化應用,穩步推進“新能源+儲能”項目建設。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超過1500萬千瓦,省級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三)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堅持節約優先,不斷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10. 全面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統籌建立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采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建立跨部門聯動的節能監察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探索區域能評、碳評工作機制,推動區域能效和碳排放水平綜合提升。
 
11.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從政策規劃、技術標準、數據統計及考核機制等層面探索構建協同控制框架體系。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和污染排放,在石化行業統籌開展有關建設項目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試點。
 
12. 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聚集度高的園區為重點,實施園區節能降碳改造,推進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實施鋼鐵、水泥、煉油、乙烯等高耗能行業和數據中心提效達標改造工程,對擬建、在建項目力爭全面達到國家標桿水平,對能效低于行業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限期分批改造升級和淘汰。在建筑、交通等領域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引導重點用能單位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強化對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效監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用能行為。
 
13. 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支持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推動全省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完善通訊、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標準,提升準入門檻。推廣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綠色技術,有序推動老舊基站、“老舊小散”數據中心綠色技術改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將年綜合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的數據中心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全部達到綠色數據中心要求,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電能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3,國家樞紐節點進一步降到1.25以下。嚴禁利用數據中心開展虛擬貨幣“挖礦”活動。
 
(四)工業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
 
工業是產生碳排放的主要領域,要抓住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積極推行綠色制造,深入推進清潔生產,不斷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水泥、陶瓷、造紙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助推工業整體有序達峰。
 
14. 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以湛江、韶關和陽江等產業集中地區為重點,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推進存量優化,提升“高、精、尖”鋼材生產能力。優化工藝流程和燃料、原料結構,有序引導短流程電爐煉鋼發展,開發優質、高強度、長壽命、可循環的低碳鋼鐵產品。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推動鋼鐵副產資源能源與石化、電力、建材等行業協同聯動,探索開展非高爐煉鐵、氫能冶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低碳冶金技術試點示范。到2030年,長流程粗鋼單位產品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8%以上。
 
15. 推動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推進沿海石化產業帶集群建設,加快推動減油增化,積極發展綠氫化工產業。調整燃料、原料結構,鼓勵以電力、天然氣代替煤炭作為燃料,推動烯烴原料輕質化。優化產品結構,積極開發優質、耐用、可循環的綠色石化產品。推廣應用原料優化、能源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流程再造等工藝技術及裝備,探索開展綠色煉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示范項目。到2030年,原油加工和乙烯單位產品碳排放比2020年分別下降4%和5%以上。
 
16. 推動水泥行業碳達峰。以清遠、肇慶、梅州、云浮和惠州等產業集中地區為重點,引導水泥行業向集約化、制品化、低碳化轉型。完善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機制。推廣應用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與裝備,到2025年,符合二代技術標準的水泥生產線比重達到50%左右。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的研發應用。加強燃料、原料替代,鼓勵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工業廢渣等廢棄物。合理控制生產過程碳排放,探索水泥窯尾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到2030年,全省單位水泥熟料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8%以上。
 
17. 推動陶瓷行業碳達峰。以佛山、肇慶、清遠、云浮、潮州和江門等產業集中地區為重點,發展高端建筑陶瓷和電子陶瓷等先進材料產業。推廣應用電窯爐和噴霧塔燃煤替代工藝,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廣隧道窯和輥道窯大型化、陶瓷生產干法制粉、連續球磨工藝等低碳節能技術,加強薄型建筑陶瓷磚(板)、輕量化衛生陶瓷、發泡陶瓷等低碳產品研發應用。
 
18. 推動造紙行業碳達峰。以東莞、湛江和江門等產業集中地區為重點,推動分散中小企業入園,實行統一供電供熱,提升造紙行業集約化、高端化、綠色化水平。探索開展電氣化改造,充分利用太陽能以及造紙廢液廢渣等生物質能源。推廣節能工藝技術,推進造紙行業林漿紙一體化。
 
(五)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保持持續增長態勢,要將綠色低碳要求貫穿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結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
 
19. 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合理規劃城市建設面積發展目標,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統籌推進海綿城市等“韌性城市”建設,大力建設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和美麗鄉村,增強城鄉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立完善以綠色低碳為突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杜絕大拆大建。
 
20. 推廣綠色建筑設計。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研究制訂不同類型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標準,鼓勵農民自建住房參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編制實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設計標準,在廣州、深圳等地區開展近零碳建筑試點示范。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星級以上。
 
21. 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開展裝配式裝修試點。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鼓勵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
 
22. 加強綠色運營管理。強化公共建筑節能,重點抓好辦公樓、學校、醫院、商場、酒店等能耗限額管理,提升物業節能降碳管理水平。編制綠色建筑后評估技術指南,建立綠色建筑用戶評價和反饋機制,對星級綠色建筑實行動態管理。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比2020年提升20%,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綜合能耗分別比2020年降低7%和8%。
 
23. 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等技術,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電氣化水平,積極研發并推廣生活熱水、炊事高效電氣化技術與設備。提升城鄉居民管道天然氣普及率。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六)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交通運輸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要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24. 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大力推廣節能及新能源汽車,研究制定補貼政策,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及貨運配送車輛電動化替代。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占比,促進私家車電動化。有序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穩步推動電力、氫燃料車輛對燃油商用、專用等車輛的替代。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推進內河航運船舶電氣化替代。加快生物燃油技術攻關,促進航空、水路運輸燃油清潔化。加快運輸船舶LNG清潔動力改造及加注站建設。加快推進碼頭岸電設施建設,推進船舶靠岸使用岸電應接盡接。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電動乘用車銷售量力爭達到乘用車新車銷售量的30%以上,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10%,鐵路單位換算周轉量綜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
 
25.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智能交通,推動不同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有效銜接,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提升綜合運輸效率。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運“公轉鐵”“公轉水”,積極推行公鐵、空鐵、鐵水、江海等多式聯運,推動發展“一票式”“一單制”聯程客貨運服務。推進工礦企業、港口、物流園區等鐵路專用線建設,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支持廣州、深圳、汕頭、湛江等建立以鐵水聯運為重點的多式聯運通道運營平臺。建設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為主體,多網融合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運服務體系。加快城鄉物流配送綠色發展,推進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務模式創新。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強化城市公共交通與城際客運的無縫銜接,打造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積極引導綠色出行。到2025年,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達15%。到2030年,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26. 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節能低碳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有效降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中的應用,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場站綠色能源系統。加快布局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加強與電網雙向智能互動,到2025年,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全覆蓋。積極推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打造一批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到2030年,民用運輸機場場內車輛裝備等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
 
(七)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用能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提高農業減排固碳能力。
 
27.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建設農業大數據和廣東智慧農機裝備。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合理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推廣商品有機肥施用、綠肥種植、秸稈還田,開展農膜回收。
 
28. 加快農業農村用能方式轉變。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高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用生產和農村建筑中的利用,促進鄉村分布式儲能、新能源并網試點應用。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漁船。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低碳農業模式。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有序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
 
29. 提高農業減排固碳能力。選育高產低排放良種,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推廣水稻間歇灌溉、節水灌溉、施用緩釋肥等技術,控制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加強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農業技術改進、種植模式調整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研發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推廣二氧化碳氣肥等固碳技術。
 
(八)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
 
30. 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到2030年,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積極培育再制造產業,推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辦公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拓寬建筑垃圾、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渠道,推動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體廢物年利用量達到3億噸左右,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5500萬噸左右。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物年利用量達到3.5億噸左右,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6000萬噸左右。
 
31. 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高標準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進一步提高焚燒處理占比。實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加快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推進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積極推進非常規水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礎設施。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不低于6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65%以上,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九)科技賦能碳達峰行動。
 
聚焦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綠色低碳技術制高點,為實現碳達峰注入強大動能。

 
 
[ 頻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3

充電樁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充電樁網.本站網絡實名:充電樁網-最專業的充電樁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