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售電網訊:2022年元旦的《隨筆|2021-2022售電季,來自電力用戶的自白》(點擊鏈接跳轉原文)無意戳到了很多電力用戶的痛處,“李子”直接在下方留言“同感經歷”,也有朋友私信我表示其中的某段的文字是為他準備的特寫。都說了不要對號入座,還是有人情不自禁去搶座位。
(來源:北極星售電網 作者:沐曦探能)
在隨筆后面的留言中“Five5”留言深深地刺激了我。電力用戶就應該是羊嗎?而且是入圈之羊,只能任人宰割嗎?作為電力市場中占比最大的市場主體,電力系統中電力商品價值的最終實現方,電力用戶到了應該做點什么的時候了。“躺平”只能任人宰割,口舌之辯是那么的無力,唯有通過自我成長,在認知上、專業上、能力上不輸其他市場主體,才能在這個市場上贏得尊重,獲得應有的市場地位和價值。
那么該怎么做呢?
讓我們從重新認識電力系統開始吧。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要里程碑之年,也是國內外能源形勢發生劇變的一年,國內煤價、國際油價、天然氣價格都經歷了大幅上漲。同時,這一年電力用戶習以為常的情況都變了,原來一直敞開供應的電力可能會被“限電”了,原來一直降價的售電價格漲價了,原來熟悉的電費單變得看不懂了……
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事件和數字,單一電力用戶不可能隨時去跟蹤、研究。怎么辦?
作為電力用戶,我們更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電力系統到底發生了哪些與我們相關的變化?對我們將產生哪些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可能或多或少都在電力用戶心中出現過,讓我們來一起探討吧。
首先電力系統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作為電力用戶,最需要知道我國電力系統正在發生四個方面顯著變化,分別是:電力供給結構在變化,電力需求層次在變化,電力市場規則在變化,電力用戶角色在變化。為方便記憶,可以簡稱“供需視角”在變化。下面分別說明一下:
1、電力供給結構在變化。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均持續保持世界第一。根據中發【2021】36號文,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未來十年,甚至是未來三十年,電力的供給結構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從目前以煤為主體,逐步增加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份額,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煤電、核電、水電等多種能源相補充的供給結構。未來預計若干年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化石能源發電量,電力供給結構的變化及其影響會將越來越被整個社會感知到。
2、電力需求層次在變化。以前電力用戶追求的電力的安全穩定供應,最好還能價格優惠。但近年來,更多的用戶,如大型跨國公司、外貿型企業、國內知名科技企業紛紛提出要購買綠色電力,要通過改變用電結構,降低自身的碳排放。特別是在國家“雙碳”背景下,碳交易的試點范圍在逐步擴大,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也會主動加入到綠電采購的隊伍中來。可見,從穩定經濟到低碳綠色,用戶的電力需求層次在逐步提升。除綠色電力外,隨著能源互聯網的發展,能源個性化定制服務、電力大數據增值服務等新需求也會逐步出現。
3、電力市場規則在變化。2015年國家電改“9號文”發布后,電力市場就進入了不可逆的改革進程中。從2018年開始的電力現貨試點,則在還原電力商品屬性上邁出了一大步,2021年,在能耗“雙控”和大規模“限電”背景下出臺的“1439號文”則加速了用戶側改革的進程。工商業用戶全面進入市場,“目錄價”改“市場價”,放寬價格波動范圍,這些改革措施無不直接影響到用戶的切身利益,直接牽動用戶的神經。隨著規則的變化,市場實實在在地教育了電力用戶,電價真的是可漲可降。電力的一般商品屬性在逐步體現。
4、電力用戶角色在變化。用力用戶就是電力用戶,角色上還能有什么變化?是的,以前電力用戶用電量再大,保障級別再高,電壓等級再高,也就是一類用戶、二類用戶、三類用戶的區別,還是電力用戶。但,君不見,隔壁老王家的廠房上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除了自己用以外,富余電量還可以反賣給電網;朋友李老板自家廠區空地上多了幾個集裝箱儲能裝置,聽說好的時候一個月的需求響應的獎勵就幾十萬;甚至,有些出租車公司已經利用充放電的靈活性參與了當地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玩起了高大上的"V2G”。這些“不安份”的電力用戶已經跨界了,從單純的電力消費者,變成了電力系統中的電力生產者、需求響應者、電力消費者的多面、復雜的角色,有專家把用戶的這種新角色叫做“產銷者”。而且這種趨勢才剛剛開始,隨著現貨市場、容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在全國各地的逐步放開,電力用戶作為“產銷者”的場景會越來越多,對整個電力系統的貢獻和商業價值都會越來越大。
以上變化正在發生,并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至少是以十年為尺度。那么這些變化最終目標和發展方向是什么呢?
國家決策者高瞻遠矚,及時為我國電力系統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概念一經提出,就成為了行業最炙手可熱的研究主題。有專家將新型電力系統形態概括成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高比例新能源廣泛接入、高彈性電網靈活可靠配置資源、高度電氣化的終端負荷多元互動、基礎設施多網融合數字賦能。
站在用戶角度,“新型電力系統”會對電力用戶產生哪些實實在在的影響呢?
根據可預見的發展趨勢,將會給用戶帶來四個方面的影響,電力用戶將體會到“三多一高”,即:需要達成工作目標項增多,需要管理的軟硬件設備增多,需要對接協調的外部對象增多,對電力用戶專業深度和廣度的要求提高。具體如下:
1、需要達成的工作目標增多。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和用戶角色的轉變,既要安全穩定,又要綠色低碳將成為大部分電力用戶基本需求。那么行業中普遍認可的能源“不可能三角”要變成可能三角了嗎?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每個用戶都要在價格低廉、穩定供給、綠色低碳三方面進行權衡與抉擇,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優解。除上面三方面的目標外,一些電力用戶中的優等生,還會將智能、彈性甚至更多的目標作為自己的加分項。
2、需要管理的軟硬件設備增多。電力用戶原來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用電設備就好了,最多再加個能源管理系統,就顯得很高級了。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用戶側的分布式電源、用戶側儲能、用戶側充換電裝置等硬件系統及其對應的監控軟件,微網控制系統將會逐步增加,這些軟硬件之間的數據打通,個性化用戶數據分析,系統的智能聯動都會成為電力用戶的剛需,也將成為用戶的主要管理內容。
3、需要協調的外部對象增多。原來電力用戶只要與當地政府和電網保持溝通,最多再加上售電公司。但上面提到的用戶側軟硬件系統投產的前中后期,這些軟硬件系統的供應商、工程商、運維商、綜合能源管理商等外部協作主體也會成為電力用戶的重要協作伙伴,另外由于用戶從純消費者變成了“產銷者”,也不可避免地與“隔壁”企業、周邊社區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協調互動。
4、電力用戶專業深度和廣度的要求提高。以上提到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都是需要由電力用戶中具體的個人和團隊來完成的。可以看出未來對電力用戶電力能源方面的專業深度和廣度要求都在快速提高,只會做配電設備運維很難滿足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對電力用戶能力的要求了。未來一個完整用戶側專業電力團隊至少需要發電、配電、儲能、電力市場、碳管理、信息自動化、數據分析等專業人才。跨學科,一專多能、π型人才將成為市場的寵兒。可以預見,隨著電力改革的深入,未來高校將需要開設專門培養電力用戶的專業,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才能滿足未來市場對高端電力用戶人才的需求。
面對這么多新增任務和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現在廣大的電力用戶從業者們應該怎么做呢?
作為其中一員,我思來想去,百思不得其解。真是當局者迷啊……
有一天在廣州的珠江邊散步,看著流速很慢,但勢不可當的江水,忽然想到,這不是與我們國家的電力改革非常像嗎?看起來很慢,但勢不可擋,一定會按其規律去到他該去的地方。我們作為電力改革大潮的中的微末一員,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那么,該如何順勢而為呢?
一陣清爽的江風吹過,心里忽然浮現出四個字“識勢求是”。可能不準確,也可能不全面,但自己內心一下明朗了,直覺告訴我這就是我在一直思索的電力用戶應該的“干法”:
1、識,就是認識,一是認識自己,認清自己在電力系統中專業特長,自己能力在行業中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二是認識公司,要認識到公司在電力能源方面的需求,結合公司所處行業和電力能源的發展方向,找準公司在可能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定位和未來方向;三是提升認知,及時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提升自己對專業、業務、行業的認知水平。
2、勢,就是認清國家“雙碳”戰略的大勢,新型電力系統的行業發展趨勢,所在行業的發展形勢,所在企業的發展態勢。看清趨勢并把握趨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3、求,包括向內求向外求,向內求就是從做好本職工作開始,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職業能力,認識水平。打鐵才需自身硬,能力不夠的時候,外部再多機會也與自己沒有關系。向外求就是善用外部資源,注意擴大自己對外的影響,與外部形成良性互動,成為組織的關鍵連接器,讓你的優秀被更多人看到。
4、是,就是把自己和公司期望轉化成目標,目標分解成計劃,計劃落地執行,執行變成成果的全過程,就是知行合一。行動并拿到結果是理想最高貴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