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消息,中國充電聯盟昨日發布了10月市場報告,公共充電設備單月新增4.4萬臺,同比上漲58.1%。據悉,自聯盟建立以來,總充電樁數量已達168萬臺,其中直流充電樁71.0萬臺,交流充電樁97.0萬臺,樁車比達1:2.5。
隨著智能電車的快速發展,續航與充電成為了車主們最關心的問題,每逢節假日大排長龍的公共充電服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公共充電服務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省份成為覆蓋范圍最大的幾個省份,但相對來說,偏遠地區的覆蓋率還是沒有令人滿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耗電量最大的車型依然是公交車和乘用車,用于實務作業的車輛卻不是太多。
事實上,為了解決智能電車充電難的問題,無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都存在相當激烈的討論。目前來說,除了充電樁之外,另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換電,盡管這種方式仍有安全隱患,但以最少的時間提供“最長”的續航,是每位純電車主夢寐以求的方案。當然,從成本上考慮,一個換電站的建設投入大約在500萬人民幣左右,想要達到全國范圍至少50%以上的覆蓋率,幾乎是沒有企業愿意接受的。相較之下,小規模充電站成本投入至多不超過80萬元,還是比較實惠的。
不過,目前大部分新小區都會主動為業主預留可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空間,在城市間通勤的車主,幾乎不需要考慮公共充電樁的服務,這樣一來,公共充電樁可以為長途旅行和公共交通做準備。但這樣也帶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據調查,不少城市的充電站分配不均,部分充電站時常爆滿,而另一部分充電站則是無人問津,也被車主們戲謔為“僵尸站”。看來在部署公共充電站時,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確認充電樁的使用率,合理分配資源。
充電站的覆蓋率的確是有了不小的進步,但也并非每個城市都有足夠強大的負荷能力。自202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爆發期,在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中,智能電車出行率占比達到了30%,用電負荷的劇增讓不少小區都無力承擔。據報道,一般城市小區的配電大概在3.5-10千瓦,而主流的慢速充電樁就達到了7千瓦,難以增設也成為了新的問題。
不得不說,在沒有更多清潔能源得到合理利用之前,電車都會是目前最大的發展趨勢,而作為驅動電車最基礎的動力——“電”,也并非是一時之間能夠完成大面積覆蓋的。但從最新的數據來看,一年時間里月均新增充電樁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1萬臺,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很快就能幫車主們脫離充電大排長龍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