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碳中和與新型能源產業生態高端閉門會”在武漢大學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面對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復雜挑戰,必須要找出能夠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最大公約數”,以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交叉創新,打通碳中和技術研究領域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題和產業議題。
本次會議由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聯合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辦。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是武漢大學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該院首任院長鐘發平教授表示,將通過匯聚“雙碳”領域的政策、科技、市場、資金等創新要素,破解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和痛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武漢大學副校長龔威,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王霽雪作專題報告,來自“政產學研金”各領域的60余位專家學者、產業精英參加討論與交流。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實現中國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其中光伏、電網和儲能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四五”以來,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過1億千瓦,實現躍升式快速增長。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4.4億千瓦和6.1億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的36%。據測算,要達成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將達到50億千瓦以上,約是目前裝機總量的5倍。但風光電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對電網穩定性和電力供應連續性構成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智能電網和儲能。
同時,在儲能材料產業鏈“一頭一尾”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問題,尤以廢舊電池回收環節最為突出,不利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利于形成對國際“綠色壁壘”的有效應對。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共同發布《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并優先聚焦電力、煤炭、天然氣、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重點產品,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龔威認為,這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的生產生活方式,“政產學研金服用”每一方都應該關注碳足跡的管理能力,利用數字技術建設可追溯、可驗證、可核查的供應鏈碳足跡聯合體。
鐘發平表示,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將依托武大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聚焦碳中和技術、人才培養等難點,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交叉創新,推動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創新聯合體,引導成立生態產業基金,形成多主體共參共建的綠色生態體系。
本次會議由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聯合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辦。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是武漢大學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該院首任院長鐘發平教授表示,將通過匯聚“雙碳”領域的政策、科技、市場、資金等創新要素,破解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和痛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武漢大學副校長龔威,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王霽雪作專題報告,來自“政產學研金”各領域的60余位專家學者、產業精英參加討論與交流。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實現中國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其中光伏、電網和儲能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四五”以來,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過1億千瓦,實現躍升式快速增長。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4.4億千瓦和6.1億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的36%。據測算,要達成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將達到50億千瓦以上,約是目前裝機總量的5倍。但風光電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對電網穩定性和電力供應連續性構成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智能電網和儲能。
同時,在儲能材料產業鏈“一頭一尾”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問題,尤以廢舊電池回收環節最為突出,不利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利于形成對國際“綠色壁壘”的有效應對。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共同發布《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并優先聚焦電力、煤炭、天然氣、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重點產品,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龔威認為,這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的生產生活方式,“政產學研金服用”每一方都應該關注碳足跡的管理能力,利用數字技術建設可追溯、可驗證、可核查的供應鏈碳足跡聯合體。
鐘發平表示,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將依托武大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聚焦碳中和技術、人才培養等難點,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交叉創新,推動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創新聯合體,引導成立生態產業基金,形成多主體共參共建的綠色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