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百度上面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的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連續7年穩居全球第一。3月29日,能源局印發《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要穩步推進結構轉型,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左右。
由此可見,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不僅是新能源發電,各類新能源產品也越來越暢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能源汽車了,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增長 108%,市場規模接近 650 萬輛。
我國新能源產業飛速增長的背后,不僅是時代的選擇也有著政府的大力推動。
雖然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但還是有著許多的痛點與難點需要解決,其中儲能建設則是重中之重。作為電力能源系統的主要調節元素,儲能無疑非常重要。沒有儲能,智能電網,智慧能源就只是一句空話。
樂駕智慧能源是專注于新能源電力、鋰電池應用、儲能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業,致力于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改變新能源電力和新能源出行行業。
樂駕智慧能源儲能系統產品包括電芯、模組/電箱和電池柜等,可用于發電、輸配電和用電領域,涵蓋太陽能或風能發電儲能配套、工業企業儲能、商業樓宇及數據中心儲能、儲能充電站、通信基站后備電池、家用儲能等。
發改委等九部門:開發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三大要點
儲能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天眼查數據顯示,近日,寧德時代儲能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發電業務、輸電業務、供(配)電業務及儲能技術服務等。寧德時代發力儲能再進一步。
近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企業不斷獲得儲能大單。
儲能大爆發與新能源強配儲能密切相關。據中電聯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30個省(市、區)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大力發展“新能源+儲能”。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目前強制配儲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考慮到未來可再生能源高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了確保新能源發電得到充分消納和電網穩定出力,避免棄風棄光。
不過,在儲能狂歡背后,卻是新能源企業在強配儲能的過程中遭遇的高成本、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相關企業積極性不高。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儲能”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在這個過程中,強配儲能如何能更好發揮應有的作用?
強配儲能高成本卻難利用
近日,中電聯發布了《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各省規劃的新型儲能發展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是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提出的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目標的兩倍。
在儲能行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上述報告就提到,相比火電廠配儲能、電網儲能等,新能源配儲能利用系數最低。
對此,劉勇認為,一方面是儲能項目并網調度細則不明確,地方落實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儲能項目安全性沒有得到嚴格評估和體系化認證,電網側調度或許有心理上擔憂。此外,現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還不高,對電網的沖擊影響還小,我國電網的堅強性基本能得到保障。
而更大的問題在于不僅僅是投資率低,報告指出,新型儲能成本高于火電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等技術。當前新能源配儲能的投資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業內部消化,疊加鋰離子電池成本上漲,給新能源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對于儲能電站的充放電價格,或者是儲能電站如何參與調頻調峰,電價與頻次都需相對明確,這樣才能夠調動新能源場站的儲能,積極參與到電力市場。”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儲能院副院長戚宏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一年來,受到電池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儲能成本迅速上升。有些企業的收益率受到限制,選擇的產品質量也不太好,這也造成了有些儲能電站的安全隱患頻發。
強制配儲比例有待商榷
除了成本高、難利用,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不少企業都提到,新能源強制配儲比例有待商榷。
“儲能配置規模的科學性有待加強。”三峽能源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部分地區將配儲作為新能源建設的前置條件,同時采取“一刀切”式的配置標準,未充分考慮到地區風資源、太陽能資源以及電力消納能力具有明顯差異性,導致儲能在電源側的比例節節攀升。
中國核電相關負責人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統籌考慮儲能配置規模和儲能調用頻次,制定科學合理的儲能配置比例、時長及總規模。制定保障性政策,保障儲能以參與輔助服務為主要應用模式,同時保障儲能在現貨交易市場、解決棄風棄光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實際上,在今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發布《完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的文章就明確指出,儲能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地區將配套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前置條件,但如何參與電網調度不明確,而且電源側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條件不成熟,相關政策落地執行效果欠佳,部分配套儲能利用率較低,新能源企業主動投資積極性普遍不高。
“配儲后能不能得到調度、調度有多大空間也不明確,新能源配儲大多是政策驅動型,主要還是為了拿到上新能源項目的”路條“,實際的市場驅動力還比較薄弱。”劉勇也進一步提到。
這意味著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配儲能。
共享儲能可突破困境?
盡管強配儲能短期遭遇瓶頸,但長遠來看,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儲能”仍是大勢所趨。
“儲能是新能源發展的一個必然路徑,新能源電力想要成為主要的電源,離不開儲能。”嘉澤新能董事長陳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配儲勢在必行,不過現在是考慮該如何配儲的問題。
出現強配儲能盈利難、難以市場化等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儲能的商業模式不夠清晰,共享儲能成為業內的新探索方向。
據了解,山東、湖南、浙江、內蒙古等多個省(區)陸續出臺了儲能建設指導意見,鼓勵投資建設共享(獨立)儲能電站。
“共享儲能”是指由第三方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大型獨立儲能電站,除了滿足自身電站需求外,也為其它新能源電站提供服務。它將原本僅服務于單一個體的儲能服務于多個個體,通過科學的協調控制,為用戶提供有效服務。
在陳波看來,發電側儲能不歸電網直接調度,只是給電廠做了一個很小的儲備,收益僅靠峰谷電價差,投資回報率低,發電側建設積極性不高。短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變成共享式儲能,共享儲能為電網平滑穩定運行提供了調峰、調頻、調壓的功能。共享每個電廠的儲能集中到一起建一個大的儲能電廠,該電廠由電網直接調度,調峰就可以有價差,這樣就會有收益。讓新能源和儲能有效且有收益的結合起來,“新能源+儲能”才能逐步變成真正的主力電源。
國投電力相關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正在結合新能源配儲、共享儲能等與合作伙伴一道,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在新型儲能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6月1日,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要大規模開發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規劃》提出,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左右和風電、太陽能(7.60+0.00%,診股)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基礎上,上述指標均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取得實質性成效,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進一步鞏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
按照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左右的任務要求,《規劃》明確“十四五”主要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非水電消納責任權重分別達到33%、18%左右;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
看點一: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多種可再生能源
在供給革命方面,《規劃》提出,要優化發展方式,大規模開發可再生能源。在區位布局上,將在“三北”地區優化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化規模化開發,西南地區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開發,在中東南部地區重點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就地就近開發,在東部沿海地區積極推進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穩步推動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積極推動地熱能規模化開發,穩妥推進海洋能示范化開發。
《規劃》提出,統籌推進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進松遼、冀北、黃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納為主的大型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動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多能互補開發,重點建設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等新能源基地。
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間建成投產和開工建設的重點輸電通道,按照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不低于50%的要求,配套建設風電光伏基地。
同時,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降本增效,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平價示范。建設海洋能、儲能、制氫、海水淡化等多種能源資源轉換利用一體化設施。加快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和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
《規劃》還要求,將積極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開展城鎮屋頂光伏行動、“光伏+”綜合利用行動等六項行動。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一體化開發,積極推進大型水電站優化升級,發揮水電調節潛力。另外,還將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積極推進地熱能規?;_發、穩妥推進海洋能示范化開發。
看點二:推動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存儲消納
《規劃》要求,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存儲調節設施,強化多元化智能化電網基礎設施支撐。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終端直接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規模,多措并舉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在提升存儲能力方面,《規劃》提出,編制全國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大力推動項目建設,實現豐寧、長龍山等在建抽水蓄能電站按期投產。開展黃河上游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探索新能源發電抽水與梯級儲能電站、流域梯級水電站的聯合運行,創新運行機制。推進龍羊峽-拉西瓦河段百萬千瓦級梯級電站大型儲能試點項目建設,支撐青海省新能源消納和外送。
同時,有序推進長時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發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吉林等資源優質區域,建設長時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項目,推動太陽能熱發電與風電、光伏發電基地一體化建設運行。
促進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納方面,《規劃》明確,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及智能化升級,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撐保障能力。在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的同時,推動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納。通過提升“三北”地區既有特高壓輸電通道新能源外送規模、推動既有火電“點對網”專用輸電通道外送新能源轉型、優化新建通道布局,推動可再生能源跨省跨區消納。
看點三:加強技術公關,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規劃》提出,加強前瞻性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前沿性、顛覆性開發利用技術攻關。推進大容量風電機組創新突破;突破生物天然氣原料預處理、消化、利用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推進適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新型電解水設備研制;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儲能裝置研制。
《規劃》還要求,推動可再生能源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化、聯網化、共享化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
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方面,《規劃》明確,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化升級,加強制造設備升級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實施可再生能源產業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退役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與新產業(40.82-2.44%,診股)鏈發展,補齊風電、光伏發電綠色產業鏈最后一環,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式發展。
機構觀點:風電光伏行業料將維持景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為實現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的目標,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裝機或將在70-110GW之間。為達成2030年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成為長期處于高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之一,預期2027年將保持70-120GW左右的新增裝機量,2027年我國光伏發電行業累計裝機量可能在827-938GW之間。
東方證券(9.16-0.76%,診股)研報也提到,5月30日,國辦轉發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相關文件出臺后,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的用地、分布式風電光伏的需求以及相關項目的審批速度等方面都將得到實質性的保障。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鼓勵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農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頂建設戶用光伏,積極推進鄉村分散式風電開發。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鼓勵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等安裝光伏或太陽能熱利用設施。
對于風電行業,東方證券研報提出,政策推行促進風電產業需求兌現,簡化流程有望加速后續建設節奏。在當前風電項目IRR整體處于較高水平的背景下,疊加組件當前價格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背景下,不排除短期邊際項目開發排序中加大新能源發電中風電比重。
由此可見,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不僅是新能源發電,各類新能源產品也越來越暢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能源汽車了,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增長 108%,市場規模接近 650 萬輛。
我國新能源產業飛速增長的背后,不僅是時代的選擇也有著政府的大力推動。
雖然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但還是有著許多的痛點與難點需要解決,其中儲能建設則是重中之重。作為電力能源系統的主要調節元素,儲能無疑非常重要。沒有儲能,智能電網,智慧能源就只是一句空話。
樂駕智慧能源是專注于新能源電力、鋰電池應用、儲能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業,致力于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改變新能源電力和新能源出行行業。
樂駕智慧能源儲能系統產品包括電芯、模組/電箱和電池柜等,可用于發電、輸配電和用電領域,涵蓋太陽能或風能發電儲能配套、工業企業儲能、商業樓宇及數據中心儲能、儲能充電站、通信基站后備電池、家用儲能等。
發改委等九部門:開發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三大要點
儲能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天眼查數據顯示,近日,寧德時代儲能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發電業務、輸電業務、供(配)電業務及儲能技術服務等。寧德時代發力儲能再進一步。
近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企業不斷獲得儲能大單。
儲能大爆發與新能源強配儲能密切相關。據中電聯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30個省(市、區)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大力發展“新能源+儲能”。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目前強制配儲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考慮到未來可再生能源高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了確保新能源發電得到充分消納和電網穩定出力,避免棄風棄光。
不過,在儲能狂歡背后,卻是新能源企業在強配儲能的過程中遭遇的高成本、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相關企業積極性不高。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儲能”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在這個過程中,強配儲能如何能更好發揮應有的作用?
強配儲能高成本卻難利用
近日,中電聯發布了《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各省規劃的新型儲能發展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是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提出的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目標的兩倍。
在儲能行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上述報告就提到,相比火電廠配儲能、電網儲能等,新能源配儲能利用系數最低。
對此,劉勇認為,一方面是儲能項目并網調度細則不明確,地方落實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儲能項目安全性沒有得到嚴格評估和體系化認證,電網側調度或許有心理上擔憂。此外,現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還不高,對電網的沖擊影響還小,我國電網的堅強性基本能得到保障。
而更大的問題在于不僅僅是投資率低,報告指出,新型儲能成本高于火電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等技術。當前新能源配儲能的投資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業內部消化,疊加鋰離子電池成本上漲,給新能源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對于儲能電站的充放電價格,或者是儲能電站如何參與調頻調峰,電價與頻次都需相對明確,這樣才能夠調動新能源場站的儲能,積極參與到電力市場。”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儲能院副院長戚宏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一年來,受到電池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儲能成本迅速上升。有些企業的收益率受到限制,選擇的產品質量也不太好,這也造成了有些儲能電站的安全隱患頻發。
強制配儲比例有待商榷
除了成本高、難利用,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不少企業都提到,新能源強制配儲比例有待商榷。
“儲能配置規模的科學性有待加強。”三峽能源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部分地區將配儲作為新能源建設的前置條件,同時采取“一刀切”式的配置標準,未充分考慮到地區風資源、太陽能資源以及電力消納能力具有明顯差異性,導致儲能在電源側的比例節節攀升。
中國核電相關負責人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統籌考慮儲能配置規模和儲能調用頻次,制定科學合理的儲能配置比例、時長及總規模。制定保障性政策,保障儲能以參與輔助服務為主要應用模式,同時保障儲能在現貨交易市場、解決棄風棄光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實際上,在今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發布《完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的文章就明確指出,儲能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地區將配套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前置條件,但如何參與電網調度不明確,而且電源側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條件不成熟,相關政策落地執行效果欠佳,部分配套儲能利用率較低,新能源企業主動投資積極性普遍不高。
“配儲后能不能得到調度、調度有多大空間也不明確,新能源配儲大多是政策驅動型,主要還是為了拿到上新能源項目的”路條“,實際的市場驅動力還比較薄弱。”劉勇也進一步提到。
這意味著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配儲能。
共享儲能可突破困境?
盡管強配儲能短期遭遇瓶頸,但長遠來看,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儲能”仍是大勢所趨。
“儲能是新能源發展的一個必然路徑,新能源電力想要成為主要的電源,離不開儲能。”嘉澤新能董事長陳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配儲勢在必行,不過現在是考慮該如何配儲的問題。
出現強配儲能盈利難、難以市場化等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儲能的商業模式不夠清晰,共享儲能成為業內的新探索方向。
據了解,山東、湖南、浙江、內蒙古等多個省(區)陸續出臺了儲能建設指導意見,鼓勵投資建設共享(獨立)儲能電站。
“共享儲能”是指由第三方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大型獨立儲能電站,除了滿足自身電站需求外,也為其它新能源電站提供服務。它將原本僅服務于單一個體的儲能服務于多個個體,通過科學的協調控制,為用戶提供有效服務。
在陳波看來,發電側儲能不歸電網直接調度,只是給電廠做了一個很小的儲備,收益僅靠峰谷電價差,投資回報率低,發電側建設積極性不高。短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變成共享式儲能,共享儲能為電網平滑穩定運行提供了調峰、調頻、調壓的功能。共享每個電廠的儲能集中到一起建一個大的儲能電廠,該電廠由電網直接調度,調峰就可以有價差,這樣就會有收益。讓新能源和儲能有效且有收益的結合起來,“新能源+儲能”才能逐步變成真正的主力電源。
國投電力相關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正在結合新能源配儲、共享儲能等與合作伙伴一道,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在新型儲能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6月1日,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要大規模開發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規劃》提出,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左右和風電、太陽能(7.60+0.00%,診股)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基礎上,上述指標均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取得實質性成效,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進一步鞏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
按照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左右的任務要求,《規劃》明確“十四五”主要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非水電消納責任權重分別達到33%、18%左右;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
看點一: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多種可再生能源
在供給革命方面,《規劃》提出,要優化發展方式,大規模開發可再生能源。在區位布局上,將在“三北”地區優化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化規模化開發,西南地區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開發,在中東南部地區重點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就地就近開發,在東部沿海地區積極推進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穩步推動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積極推動地熱能規模化開發,穩妥推進海洋能示范化開發。
《規劃》提出,統籌推進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進松遼、冀北、黃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納為主的大型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推動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多能互補開發,重點建設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等新能源基地。
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間建成投產和開工建設的重點輸電通道,按照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不低于50%的要求,配套建設風電光伏基地。
同時,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降本增效,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平價示范。建設海洋能、儲能、制氫、海水淡化等多種能源資源轉換利用一體化設施。加快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和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
《規劃》還要求,將積極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開展城鎮屋頂光伏行動、“光伏+”綜合利用行動等六項行動。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一體化開發,積極推進大型水電站優化升級,發揮水電調節潛力。另外,還將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積極推進地熱能規?;_發、穩妥推進海洋能示范化開發。
看點二:推動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存儲消納
《規劃》要求,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存儲調節設施,強化多元化智能化電網基礎設施支撐。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終端直接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規模,多措并舉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在提升存儲能力方面,《規劃》提出,編制全國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大力推動項目建設,實現豐寧、長龍山等在建抽水蓄能電站按期投產。開展黃河上游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探索新能源發電抽水與梯級儲能電站、流域梯級水電站的聯合運行,創新運行機制。推進龍羊峽-拉西瓦河段百萬千瓦級梯級電站大型儲能試點項目建設,支撐青海省新能源消納和外送。
同時,有序推進長時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發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吉林等資源優質區域,建設長時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項目,推動太陽能熱發電與風電、光伏發電基地一體化建設運行。
促進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納方面,《規劃》明確,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及智能化升級,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撐保障能力。在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的同時,推動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納。通過提升“三北”地區既有特高壓輸電通道新能源外送規模、推動既有火電“點對網”專用輸電通道外送新能源轉型、優化新建通道布局,推動可再生能源跨省跨區消納。
看點三:加強技術公關,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規劃》提出,加強前瞻性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前沿性、顛覆性開發利用技術攻關。推進大容量風電機組創新突破;突破生物天然氣原料預處理、消化、利用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推進適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新型電解水設備研制;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儲能裝置研制。
《規劃》還要求,推動可再生能源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化、聯網化、共享化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
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方面,《規劃》明確,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化升級,加強制造設備升級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實施可再生能源產業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退役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與新產業(40.82-2.44%,診股)鏈發展,補齊風電、光伏發電綠色產業鏈最后一環,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閉環式發展。
機構觀點:風電光伏行業料將維持景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為實現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的目標,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裝機或將在70-110GW之間。為達成2030年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光伏行業將成為長期處于高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之一,預期2027年將保持70-120GW左右的新增裝機量,2027年我國光伏發電行業累計裝機量可能在827-938GW之間。
東方證券(9.16-0.76%,診股)研報也提到,5月30日,國辦轉發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相關文件出臺后,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的用地、分布式風電光伏的需求以及相關項目的審批速度等方面都將得到實質性的保障。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鼓勵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農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頂建設戶用光伏,積極推進鄉村分散式風電開發。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鼓勵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等安裝光伏或太陽能熱利用設施。
對于風電行業,東方證券研報提出,政策推行促進風電產業需求兌現,簡化流程有望加速后續建設節奏。在當前風電項目IRR整體處于較高水平的背景下,疊加組件當前價格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背景下,不排除短期邊際項目開發排序中加大新能源發電中風電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