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跨界企業剝離儲能業務的話題甚囂塵上。
賽道的火爆與產業的遇冷,讓儲能行業顯示出冰與火的兩面。有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即使儲能產業確確實實在快速增長,市場規模還是架不住幾萬家儲能公司一起發力,有企業退場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此以外,行業對今年的歐洲市場預期較高,儲能電芯目前主要圍繞動力電池去延伸,讓公司逃不脫同質化嚴重的修羅場。有業內人士感嘆,在發現當前的競爭狀態下很難找到方向后,主動退場也是不失體面的一種方式。
部分跨界公司退場儲能領域
根據EVTank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110.2GWh,同比增長73.4%。其中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為101.4GWh,占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的92%。EVTank預計到2030年,全球儲能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1892.7GWh。
出貨量屢創新高,那是什么原因讓部分跨界公司選擇剝離儲能業務?
清華四川院綠色儲能研究所所長陳永翀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儲能產業確確實實在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的新型儲能裝機量,基本上等同于過去所有年份裝機量的總和,國內國際新型儲能市場都在快速增長。但盡管如此,由于新型儲能產業仍然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絕對的市場規模較小,2023年全年國內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在600億元左右。幾百億的市場規模還是架不住幾萬家儲能公司一起發力,有企業退場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此輪剝離儲能業務的企業中,有部分企業還只是號稱要來儲能跨界,但并沒有實際的投產,只是來這個行業摸摸底。但在發現當前的競爭狀態下很難找到方向后,主動退場也是不失體面的一種方式。
某儲能領域上市公司的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淘汰的更多是上游電芯、電池PACK等相關產業,一方面由于行業競爭,價格持續下滑,盈利能力有一定壓力。同時重資產行業規模化效應明顯,意味著市場份額越高越具有優勢,因此沒有基礎的新企業,生產、制造、成本、研發等方面沒有優勢,難以與龍頭企業競爭。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儲能研發部負責人楚攀博士也持相同態度。他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退場的企業,都不是核心儲能產品研發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資源型企業,不具備較強的產品研發能力,也很難做出有競爭力的儲能產品,所以在今年極度內卷的情況下,儲能業務遲遲打不開局面,不得不收縮,戰略性暫時“放棄”儲能業務,聚焦主業。
對于當前一些對“低端產能盲目擴張”的概述,楚攀持保留意見。“產能不分高低,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就好。目前儲能領域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電芯領域,電芯領域的‘供過于求’是去年就能預料到的。至于是否是盲目擴張,則要看從誰的角度。對于電池巨頭來說,可能是戰略布局,也可能是逆周期投資。對于電池新手來說,才是無序擴張。”
與此同時,陳永翀表示,新型儲能里90%左右主要是鋰電,電化學儲能電站用的鋰電池基本上都是動力電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儲能專用電池。所以新入場的企業無論是做生產電芯,做集成,還是做應用,其實都是圍繞著動力電池來做事情。這導致同質化很嚴重,一些企業也是因此剝離儲能業務。但這是市場調節機制在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市場自然優勝劣汰的行為,不能因此否認市場的作用。
歐洲市場需求或被錯判
除了投資“過熱”,儲能市場需求問題也屢屢被擺上臺面。
今年上半年,多家便攜式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訂單下滑與庫存積壓現象,就曾引起市場關注與廣泛討論。
以便攜式儲能為主業的某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透露,造成這個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市場對今年的歐洲市場預期較高,二是隨著歐洲用戶經歷去年的暖冬后,對于能源價格逐步常態化,需求較去年出現明顯回落。“目前公司在歐洲便攜儲能產品的清庫存周期正在順利推進,今年歐洲的銷售同比出現較大回落,預計明年初可以恢復至正常需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傳統印象中因電價不穩定等因素對儲能需求高的發達國家以外,新興市場的需求也不可忽視。
上述公司的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東南亞、澳洲、中東非等新興市場潛力較大。公司也將持續地投入新市場的發展,開發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搶占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用戶對細分場景的產品需求在逐漸加大,例如陽臺、房車等解決方案,針對性解決用戶痛點,公司也在積極地推出相關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楚攀表示,儲能行業的發展不存在真正的“過熱”情況。“過熱的是參與者的關注度,是投資方的聚焦度。儲能市場是不斷發展、持續增長的,碳中和實現之前,都不會出現收縮。 投資熱度可能會收縮,關注度可能會收縮,但儲能產業只會越來越好。儲能公司來來去去很正常,一個健康發展的行業是需要必要的新陳代謝。”
對此,陳永翀也不止一次提出,儲能要由產品出口轉向技術出口。“讓產品服務國內市場,技術服務海外市場。通過授權當地生產或者是共建產業鏈等形式的合作,可以在降低貿易壁壘帶來風險的同時減少當前產能過剩帶來的風險。”
賽道的火爆與產業的遇冷,讓儲能行業顯示出冰與火的兩面。有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即使儲能產業確確實實在快速增長,市場規模還是架不住幾萬家儲能公司一起發力,有企業退場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此以外,行業對今年的歐洲市場預期較高,儲能電芯目前主要圍繞動力電池去延伸,讓公司逃不脫同質化嚴重的修羅場。有業內人士感嘆,在發現當前的競爭狀態下很難找到方向后,主動退場也是不失體面的一種方式。
部分跨界公司退場儲能領域
根據EVTank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110.2GWh,同比增長73.4%。其中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為101.4GWh,占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的92%。EVTank預計到2030年,全球儲能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1892.7GWh。
出貨量屢創新高,那是什么原因讓部分跨界公司選擇剝離儲能業務?
清華四川院綠色儲能研究所所長陳永翀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儲能產業確確實實在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的新型儲能裝機量,基本上等同于過去所有年份裝機量的總和,國內國際新型儲能市場都在快速增長。但盡管如此,由于新型儲能產業仍然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絕對的市場規模較小,2023年全年國內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在600億元左右。幾百億的市場規模還是架不住幾萬家儲能公司一起發力,有企業退場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此輪剝離儲能業務的企業中,有部分企業還只是號稱要來儲能跨界,但并沒有實際的投產,只是來這個行業摸摸底。但在發現當前的競爭狀態下很難找到方向后,主動退場也是不失體面的一種方式。
某儲能領域上市公司的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淘汰的更多是上游電芯、電池PACK等相關產業,一方面由于行業競爭,價格持續下滑,盈利能力有一定壓力。同時重資產行業規模化效應明顯,意味著市場份額越高越具有優勢,因此沒有基礎的新企業,生產、制造、成本、研發等方面沒有優勢,難以與龍頭企業競爭。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儲能研發部負責人楚攀博士也持相同態度。他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退場的企業,都不是核心儲能產品研發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資源型企業,不具備較強的產品研發能力,也很難做出有競爭力的儲能產品,所以在今年極度內卷的情況下,儲能業務遲遲打不開局面,不得不收縮,戰略性暫時“放棄”儲能業務,聚焦主業。
對于當前一些對“低端產能盲目擴張”的概述,楚攀持保留意見。“產能不分高低,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就好。目前儲能領域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電芯領域,電芯領域的‘供過于求’是去年就能預料到的。至于是否是盲目擴張,則要看從誰的角度。對于電池巨頭來說,可能是戰略布局,也可能是逆周期投資。對于電池新手來說,才是無序擴張。”
與此同時,陳永翀表示,新型儲能里90%左右主要是鋰電,電化學儲能電站用的鋰電池基本上都是動力電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儲能專用電池。所以新入場的企業無論是做生產電芯,做集成,還是做應用,其實都是圍繞著動力電池來做事情。這導致同質化很嚴重,一些企業也是因此剝離儲能業務。但這是市場調節機制在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市場自然優勝劣汰的行為,不能因此否認市場的作用。
歐洲市場需求或被錯判
除了投資“過熱”,儲能市場需求問題也屢屢被擺上臺面。
今年上半年,多家便攜式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訂單下滑與庫存積壓現象,就曾引起市場關注與廣泛討論。
以便攜式儲能為主業的某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透露,造成這個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市場對今年的歐洲市場預期較高,二是隨著歐洲用戶經歷去年的暖冬后,對于能源價格逐步常態化,需求較去年出現明顯回落。“目前公司在歐洲便攜儲能產品的清庫存周期正在順利推進,今年歐洲的銷售同比出現較大回落,預計明年初可以恢復至正常需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傳統印象中因電價不穩定等因素對儲能需求高的發達國家以外,新興市場的需求也不可忽視。
上述公司的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東南亞、澳洲、中東非等新興市場潛力較大。公司也將持續地投入新市場的發展,開發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搶占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用戶對細分場景的產品需求在逐漸加大,例如陽臺、房車等解決方案,針對性解決用戶痛點,公司也在積極地推出相關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楚攀表示,儲能行業的發展不存在真正的“過熱”情況。“過熱的是參與者的關注度,是投資方的聚焦度。儲能市場是不斷發展、持續增長的,碳中和實現之前,都不會出現收縮。 投資熱度可能會收縮,關注度可能會收縮,但儲能產業只會越來越好。儲能公司來來去去很正常,一個健康發展的行業是需要必要的新陳代謝。”
對此,陳永翀也不止一次提出,儲能要由產品出口轉向技術出口。“讓產品服務國內市場,技術服務海外市場。通過授權當地生產或者是共建產業鏈等形式的合作,可以在降低貿易壁壘帶來風險的同時減少當前產能過剩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