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內以及明年上半年電網、燃氣和儲能板塊機會值得重點關注,而風能、光伏和電力公司短期或存在陣痛期。
今年以來,新能源板塊表現疲弱,那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里,新能源板塊能否回調,投資的機會在哪里?8月9日瑞銀中國內地及香港公用事業首席分析師廖啟華和瑞銀證券石油化工分析師郭一凡分享了他們對于能源板塊的最新觀點。廖啟華表示,今年年內以及明年上半年電網、燃氣和儲能板塊機會值得重點關注,而風能、光伏和電力公司短期或存在陣痛期。
數字化改革和特高壓建設催化電網機會
關注城市燃氣下游和儲能零部件公司
與資本市場的表現相反,今年以來,新能源行業的實體投資表現得如火如荼。根據第三方機構CINNO Research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項目(含中國臺灣地區)投資金額高達5.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風電光伏投資金額約2.5萬億元,占比達46.9%。
廖啟華將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投資邏輯,按照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20年末到2021年初,投資邏輯主要圍繞裝機展開;第二個階段為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這一階段的投資邏輯主要圍繞能源轉型設備以及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展開;如今進入到了第三階段,“我們認為年內到2024年上半年,能源轉型焦點可以放在三個領域:電網、燃氣和儲能領域。”
具體來看,廖啟華認為,短期內能源轉型的進程可能更多集中在電網的改變,主題包括數字化改革和特高壓建設。其中,電網的數字化改革將是未來比較重點的方向,尤其是軟件的升級,中短期投資邏輯比較突出。
“因為在未來接入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電網的輸出點會越來越多,包括機器人、電動車等,輸入點和輸出點的增加必然會帶來電網軟件能力的升級。因此與之相關的軟件股和數字化相關股票將在這一過程當中受惠。”廖啟華解釋說。此外,他表示,8月份,電網有望調升2023年全年的投資目標,而這將會帶來更多的訂單,對于電網相關的公司將產生比較好的催化作用。
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方面,雖然今年來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但在廖啟華看來,今明兩年,特高壓的建設將有望提速。這主要是因為西北的大能源基地需要輸出更多的風電光伏到東南地區。
早在2021年1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公布了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清單,共計50個項目,總規模達97.05GW裝機。2022年2月,發改委、能源局新下發了《以戈壁、沙漠、荒漠為重點地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總裝機約4.55億千瓦,預計到2030年建成。已投產的33條和在建的38條特高壓線路,承載了大部分“西電東送”的職能。
“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是個中長期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很多年。明年會有更多的特高壓批復。”廖啟華分析師說。
對于燃氣板塊年內以及明年投資機會,廖啟華主要看好城市燃氣下游公司的機會,“城市燃氣公司是我們的首選板塊之一”。而上述機會受燃氣價格以及城市燃氣公司新業務的發展影響較大。
中國監管層正在積極推動氣價改革,實現上下游氣價聯動,這將有利于城市燃氣公司的毛利率提升。同時過去10多年,城市燃氣公司正在進行業務轉型,在原有銷售渠道中,新增售賣燃氣爐具、燃氣保險等新品類,這些新業務的開展,為城市燃氣公司帶來了更多的銷售額,但并沒有額外增加公司的成本。“商業模型改變將會在未來中長期帶來比較好的增長。”廖啟華分析說。
在儲能板塊,顯而易見的投資機會是在能源輸送的過程。目前儲能的滲透率相對較低,他預計增速會提高。“目前儲能設備占整個電力系統不到2%,如果儲能設備配比能夠達到10%,將會是比較健康的中長期發展的模式。主要的邏輯是在于,用電高峰或發電低谷之間的這兩三個小時的差距,仍需利用蓄能裝置來進行協調。”廖啟華表示。此外,總體技術的改變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和儲能設備價格的回落,也都將給儲能板塊帶來機會。
具體投資機會上,廖啟華認為,儲能零部件公司相對來說壁壘會比較高,比如做逆變器或者大儲的公司,相對來說商業模式會比較穩定,客戶更有黏性。
風電、光伏、電力短期仍將承壓
投資者可待供需拐點出現后再入場
相對來說,廖啟華認為風電、光伏、電力雖然中長期市場非常龐大,投資邏輯仍然不錯,但短期來看,投資配置上仍需相對謹慎。
8月10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發布的《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報告,預計風光發電占比將從2020年的9.3%提高到2030年的22.5%。但是,由于短期投資力度過大,電網的建設速度沒有新能源裝機速度快,因此短期內可接納的風電和光伏容量,增長得并沒有那么快,供需不平衡帶來了產能過剩問題。
就電力板塊來說,多數企業上半年的盈利修復比較明顯,尤其是煤價下行帶動火電公司的盈利修復非常不錯。廖啟華觀察到“上半年,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都比大盤表現得好,因為盈利修復帶動股價上漲。但是自從7月份這些股票的表現相對來說比較疲弱。市場仍在關注幾個問題:第一電價的走勢,上半年的盈利修復并非來源于電價上漲。同時,不少投資者預期中長期電價或存在下滑的可能。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電力公司都設置了比較高的裝機目標。從目前情況來看,要完成‘十四五’目標,接下來兩年需要更多的裝機量,但在當前供需不平衡背景下,能否落地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廖啟華說。
不過上述兩個擔憂點,在他看來,都不必過度悲觀。他分析說,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不確定性可能會被消除。因為今年年末時,電價調整的結果將出爐。另外,他預計后續電價仍然會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大幅下調的可能性不大。裝機量方面,盡管可能會跟“十四五”的目標有一些差距,但總體來看,央企、國企還是會按照本來設定的目標來進行裝機增長的規劃,尤其是在風、光等價格比較便宜的情況下。
但在具體投資時點上,廖啟華建議投資者先不要著急去“抄底”目前調整較多的光伏、風電等板塊,“如果未來半年裝機量出現修復,這意味著產能過剩的問題短期可能會出現拐點,在拐點出現前,預期很難有資金會提前去買進。”
我們對石油上游公司更感興趣
預計明后年油服公司邊際改善更明顯
在傳統能源領域,石油的價格正在進入年內高點,持續突破80美元/桶。
瑞銀對布倫特原油三季度的中樞預測為每桶80美元,四季度達到85美元,略高于上半年平均80美元的均價水平。
郭一凡表示,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在中國需求的拉動下,將會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此外,OPEC減產也對供應端提供了很大的支撐。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需求體現了非常強勁的增長,出行的提升帶動成品油15%的需求增長,導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了9%。同時,從六七月份的數據來看,俄羅斯原油出口的下降,美國原油產量不及預期。下半年整個原油市場還是處于相對緊平衡的狀態,每天大概有180萬桶的供需缺口,對油價有比較大的支撐。
“在樂觀情形下,比如中國需求恢復超預期,俄羅斯原油出口受到更嚴重的影響,油價可能會沖上90美元。”郭一凡表示,當然考慮到全球的經濟衰退風險,油價也有可能會回落到70美元。但是這種情況下,OPEC大概率會通過減產,使油價重新回到80美元。
從投資機會來看,郭一凡表示,目前中國的煉油毛利較去年疫情影響下的低點實現了比較好的恢復,而且受益于消費稅政策、疫情后的需求持續恢復,“預計在今年和明年中國成品油的盈利情況將保持一個較好的水平。”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公司在分紅方面相對較慷慨。“我們覺得石油公司還是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對上游公司的喜歡高于下游公司,”郭一凡表示。另外,其建議油服公司也可以關注,因為油服公司擁有更長的上行周期,預計明后年其盈利邊際改善的程度會比石油公司更明顯。
今年以來,新能源板塊表現疲弱,那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里,新能源板塊能否回調,投資的機會在哪里?8月9日瑞銀中國內地及香港公用事業首席分析師廖啟華和瑞銀證券石油化工分析師郭一凡分享了他們對于能源板塊的最新觀點。廖啟華表示,今年年內以及明年上半年電網、燃氣和儲能板塊機會值得重點關注,而風能、光伏和電力公司短期或存在陣痛期。
數字化改革和特高壓建設催化電網機會
關注城市燃氣下游和儲能零部件公司
與資本市場的表現相反,今年以來,新能源行業的實體投資表現得如火如荼。根據第三方機構CINNO Research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項目(含中國臺灣地區)投資金額高達5.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風電光伏投資金額約2.5萬億元,占比達46.9%。
廖啟華將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投資邏輯,按照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20年末到2021年初,投資邏輯主要圍繞裝機展開;第二個階段為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這一階段的投資邏輯主要圍繞能源轉型設備以及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展開;如今進入到了第三階段,“我們認為年內到2024年上半年,能源轉型焦點可以放在三個領域:電網、燃氣和儲能領域。”
具體來看,廖啟華認為,短期內能源轉型的進程可能更多集中在電網的改變,主題包括數字化改革和特高壓建設。其中,電網的數字化改革將是未來比較重點的方向,尤其是軟件的升級,中短期投資邏輯比較突出。
“因為在未來接入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電網的輸出點會越來越多,包括機器人、電動車等,輸入點和輸出點的增加必然會帶來電網軟件能力的升級。因此與之相關的軟件股和數字化相關股票將在這一過程當中受惠。”廖啟華解釋說。此外,他表示,8月份,電網有望調升2023年全年的投資目標,而這將會帶來更多的訂單,對于電網相關的公司將產生比較好的催化作用。
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方面,雖然今年來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但在廖啟華看來,今明兩年,特高壓的建設將有望提速。這主要是因為西北的大能源基地需要輸出更多的風電光伏到東南地區。
早在2021年1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公布了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清單,共計50個項目,總規模達97.05GW裝機。2022年2月,發改委、能源局新下發了《以戈壁、沙漠、荒漠為重點地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總裝機約4.55億千瓦,預計到2030年建成。已投產的33條和在建的38條特高壓線路,承載了大部分“西電東送”的職能。
“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是個中長期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很多年。明年會有更多的特高壓批復。”廖啟華分析師說。
對于燃氣板塊年內以及明年投資機會,廖啟華主要看好城市燃氣下游公司的機會,“城市燃氣公司是我們的首選板塊之一”。而上述機會受燃氣價格以及城市燃氣公司新業務的發展影響較大。
中國監管層正在積極推動氣價改革,實現上下游氣價聯動,這將有利于城市燃氣公司的毛利率提升。同時過去10多年,城市燃氣公司正在進行業務轉型,在原有銷售渠道中,新增售賣燃氣爐具、燃氣保險等新品類,這些新業務的開展,為城市燃氣公司帶來了更多的銷售額,但并沒有額外增加公司的成本。“商業模型改變將會在未來中長期帶來比較好的增長。”廖啟華分析說。
在儲能板塊,顯而易見的投資機會是在能源輸送的過程。目前儲能的滲透率相對較低,他預計增速會提高。“目前儲能設備占整個電力系統不到2%,如果儲能設備配比能夠達到10%,將會是比較健康的中長期發展的模式。主要的邏輯是在于,用電高峰或發電低谷之間的這兩三個小時的差距,仍需利用蓄能裝置來進行協調。”廖啟華表示。此外,總體技術的改變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和儲能設備價格的回落,也都將給儲能板塊帶來機會。
具體投資機會上,廖啟華認為,儲能零部件公司相對來說壁壘會比較高,比如做逆變器或者大儲的公司,相對來說商業模式會比較穩定,客戶更有黏性。
風電、光伏、電力短期仍將承壓
投資者可待供需拐點出現后再入場
相對來說,廖啟華認為風電、光伏、電力雖然中長期市場非常龐大,投資邏輯仍然不錯,但短期來看,投資配置上仍需相對謹慎。
8月10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發布的《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報告,預計風光發電占比將從2020年的9.3%提高到2030年的22.5%。但是,由于短期投資力度過大,電網的建設速度沒有新能源裝機速度快,因此短期內可接納的風電和光伏容量,增長得并沒有那么快,供需不平衡帶來了產能過剩問題。
就電力板塊來說,多數企業上半年的盈利修復比較明顯,尤其是煤價下行帶動火電公司的盈利修復非常不錯。廖啟華觀察到“上半年,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都比大盤表現得好,因為盈利修復帶動股價上漲。但是自從7月份這些股票的表現相對來說比較疲弱。市場仍在關注幾個問題:第一電價的走勢,上半年的盈利修復并非來源于電價上漲。同時,不少投資者預期中長期電價或存在下滑的可能。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電力公司都設置了比較高的裝機目標。從目前情況來看,要完成‘十四五’目標,接下來兩年需要更多的裝機量,但在當前供需不平衡背景下,能否落地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廖啟華說。
不過上述兩個擔憂點,在他看來,都不必過度悲觀。他分析說,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不確定性可能會被消除。因為今年年末時,電價調整的結果將出爐。另外,他預計后續電價仍然會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大幅下調的可能性不大。裝機量方面,盡管可能會跟“十四五”的目標有一些差距,但總體來看,央企、國企還是會按照本來設定的目標來進行裝機增長的規劃,尤其是在風、光等價格比較便宜的情況下。
但在具體投資時點上,廖啟華建議投資者先不要著急去“抄底”目前調整較多的光伏、風電等板塊,“如果未來半年裝機量出現修復,這意味著產能過剩的問題短期可能會出現拐點,在拐點出現前,預期很難有資金會提前去買進。”
我們對石油上游公司更感興趣
預計明后年油服公司邊際改善更明顯
在傳統能源領域,石油的價格正在進入年內高點,持續突破80美元/桶。
瑞銀對布倫特原油三季度的中樞預測為每桶80美元,四季度達到85美元,略高于上半年平均80美元的均價水平。
郭一凡表示,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在中國需求的拉動下,將會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此外,OPEC減產也對供應端提供了很大的支撐。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需求體現了非常強勁的增長,出行的提升帶動成品油15%的需求增長,導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了9%。同時,從六七月份的數據來看,俄羅斯原油出口的下降,美國原油產量不及預期。下半年整個原油市場還是處于相對緊平衡的狀態,每天大概有180萬桶的供需缺口,對油價有比較大的支撐。
“在樂觀情形下,比如中國需求恢復超預期,俄羅斯原油出口受到更嚴重的影響,油價可能會沖上90美元。”郭一凡表示,當然考慮到全球的經濟衰退風險,油價也有可能會回落到70美元。但是這種情況下,OPEC大概率會通過減產,使油價重新回到80美元。
從投資機會來看,郭一凡表示,目前中國的煉油毛利較去年疫情影響下的低點實現了比較好的恢復,而且受益于消費稅政策、疫情后的需求持續恢復,“預計在今年和明年中國成品油的盈利情況將保持一個較好的水平。”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公司在分紅方面相對較慷慨。“我們覺得石油公司還是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對上游公司的喜歡高于下游公司,”郭一凡表示。另外,其建議油服公司也可以關注,因為油服公司擁有更長的上行周期,預計明后年其盈利邊際改善的程度會比石油公司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