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益陽市人民政府印發《益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開展省、市(縣)級和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模式,加快風電、光伏發電與新型儲能融合發展,加快電力需求響應平臺建設,促進能源集約利用,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我市電網尖峰負荷響應能力達到5%以上。
詳情如下:
益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省委、省政府碳達峰工作總體部署,有力有序推進益陽市碳達峰行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總體部署、分類施策,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雙輪驅動、兩手發力,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益陽新篇章,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合理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2%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為實現碳達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省下達目標,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化石能源生產與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要妥善處理好減煤降碳和能源保供的關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1.優化調整煤炭消費結構。在確保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礎上,科學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煤炭消費達峰。清潔高效發展煤電,推進煤電布局優化和技術升級,繼續推進煤電擴建,穩妥推進長安益陽電廠三期2×100萬千瓦項目建設,新建的煤電機組原則上采用超超臨界且供電煤耗低于27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機組。加快存量煤電機組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有序推進煤電由保障性向靈活性、調節性轉變。優化煤炭清潔運輸,進一步提升市外優質煤炭調入能力,嚴防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煤炭進入我市。推動重點用煤行業減煤限煤,重點企業減煤降耗。積極推進散煤清潔化治理,因地制宜大幅壓減散煤消費,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減少取暖用煤需求,推廣熱電聯產改造和工業余熱余壓綜合利用,鼓勵公共機構、居民使用非燃煤高效供暖產品,逐步淘汰燃煤鍋爐和散煤。[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落實。重點任務均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著力提升市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結合電力消納能力,指導各地非化石能源有序利用。積極穩妥發展水電,新建安化抽水蓄能項目、金塘沖水庫項目和安化縣15處小型電站。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優先就地就近開發利用,支持負荷中心和周邊地區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建設,鼓勵分布式光伏與建筑、園區、儲能、微電網等融合開發。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在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稟賦較好、具備建設條件的安化縣、桃江縣、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等地區,布局建設一批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積極發展漁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推進南縣全國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實現裝機規模翻番。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鼓勵生物質直燃發電向熱電聯產轉型。統籌發展其它能源,鼓勵沼氣、液體生物燃料、液體及固體成型燃料綜合利用。繼續做好桃花江核電場址保護,根據國家內陸核電政策調整要求,適時啟動前期工作。到202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11萬千瓦。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有序推進天然氣、電等其他清潔能源替代油品,合理控制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持續推動成品油質量升級,以交通領域為重點推動燃油清潔替代和能效提升。積極發展工業用氣,在用熱需求相對集中且增長較快的地區,積極推廣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代替煤炭熱電聯產項目。在能耗水平較高的行業,鼓勵采用天然氣滿足新增用能需求。提高城鄉居民天然氣氣化率,加快“氣化湖南”益陽工程建設,逐步推進天然氣“進鎮入鄉”,提高偏遠及農村地區天然氣通達能力。到2030年,實現天然氣管道縣縣通、全覆蓋。(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推進安化黃陽坪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為湖南省電網安全運行提供強有力保障。積極建設堅強電網主網架、智能配電網和微網,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建設洞庭-益陽東、洞庭-澧州等線路,拓寬省網電力輸送通道。依托500千伏變電站新建補強區域網架結構,科學實施分區分片運行,為新能源提供接入點,突破新能源送出瓶頸問題。推動配電網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鞏固提升農村電網,形成結構合理、綠色智能、經濟高效的現代配電網,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開展省、市(縣)級和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模式,加快風電、光伏發電與新型儲能融合發展,加快電力需求響應平臺建設,促進能源集約利用,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我市電網尖峰負荷響應能力達到5%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國網益陽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節能減污協同降碳行動
落實節約優先方針,嚴格控制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統籌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及配套機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強度和能耗強度“雙控”轉變。源頭治理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把節能減污協同增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1.全面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制度,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事中事后監管,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積極對接落實全省節能管理、監察、執法“三位一體”的節能管理體系,重點圍繞工業企業節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建設,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能源審計、能效對標和能效診斷,挖掘節能潛力,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建立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節能減煤降碳攻堅行動。統籌推進節能增效、減煤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組織建材、煤電等重點行業和數據中心對標行業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建立企業能效清單目錄,實施節能減煤降碳攻堅行動。對涉煤企業開展煤炭消費普查,對接全省煤炭消費數據庫,推進涉煤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能源替代、產能整合和技術創新示范引領。(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全面提升能效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設備,推進變壓器、電機、水泵、工業鍋爐等通用設備升級改造,全面推廣節能高效先進適用工藝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監察監管,新建項目主要用能設備原則上要達到能效二級以上水平,鼓勵優先選用達到國家一級能效或列入國家、省“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的技術、產品和設備。將能效指標作為重要的技術指標列入設備招標文件和采購合同。積極推廣用能設備節能設計、診斷、改造一體化服務模式,推動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節能服務。(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綠色發展。科學規劃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統籌謀劃、科學配置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高耗能新型基礎設施,鼓勵新建設施優先布局在可再生能源相對豐富區域。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模式,因地制宜采用自然冷源、直流供電、“光伏+儲能”等技術。探索建立產業園區一站式能源供應方案,推廣冷熱電三聯供、水源熱泵、分散式新能源就近消納等用能模式。積極參與全省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統籌推進煤、電、油、氣、新能源靈活高效利用,實現能源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的深度融合,實現能源產業體系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升級,提升全市能源系統效率。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優于1.3。(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管理服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強化源頭防控,推進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強“三線一單”與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體系的銜接,強化“三線一單”在環境準入、園區管理、環評審批等方面的要求,保障全市“一山一湖一水”綠色生態格局。統籌協調污染物減排和碳排放控制,優化水、氣、土、固廢等重點要素環境治理領域協同控制,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強度和能耗強度“雙控”轉變。按全省統一部署,將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納入生態環境統計。(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工業領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全市實現碳達峰具有重要影響。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這個關鍵,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1.加快構筑全市綠色制造體系。重點推進十大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鏈通過循環鏈接方式加速構建產業集群,形成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導向,中心城區帶動發展,湖區、山區快速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開展綠色低碳工廠創建,推廣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在建材、裝備制造、電子、有色金屬等行業培育一批綠色低碳工廠。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按照“一園一策”“一行一策”,強化清潔生產要求,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審核,推動有色金屬、食品加工、工業涂裝等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打造綠色低碳園區,合理規劃、明確產業園區定位,強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推行工業企業和園區高效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引導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低碳設計產品。創建一批綠色低碳設計示范企業,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條,支持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鏈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能耗雙控制度約束、引導、推動工業行業全面綠色轉型,把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產能置換要求,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市范圍內嚴禁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新增產能,對確有必要新建的必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嚴格項目管理,原則上新建項目能效應達到國內先進值水平,在建項目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積極引導存量項目開展節能診斷和清潔生產審核,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傳統產業有序達峰。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實施節能減碳技術改造,強化信息技術綠色賦能。推動建材行業有序達峰,引導現有建材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深度開發水泥灰巖、石膏、竹材等非金屬礦產和生物資源,推進傳統建材向新型綠色建材轉型,打造桃江縣、沅江市、安化縣、赫山區現代建材產業基地。深入挖掘水泥領域節能降碳潛力,推動水泥企業對標行業先進能效進行節能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水泥原料燃料替代,助力水泥行業實現提前達峰;推動食品加工行業有序達峰,以綠色食品為重點發展方向,探索食品加工行業全產業鏈生態循環模式,支持龍頭企業打造低碳標準化加工基地,推動行業節能標準化戰略的實施;推動紡織服裝行業有序達峰,深入挖掘行業節能降碳潛力,發展化學纖維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備技術,推廣低能耗印染裝備,應用低溫印染、小浴比染色、針織物連續印染等先進工藝,著力推動紡織服裝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積極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我市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驅動引領作用,助力碳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及電力裝備產業,重點發展以配套新能源裝備的電子元器件、動力電池及電池動力系統、太陽能發電、風電裝備等核心產品,推動以鎳氫電池、動力電池及電池材料為重點的先進儲能材料等領域科技突破。加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力度,加強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發展氫燃料電池產品與技術,打造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培育壯大裝配式建筑產業,推進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管理-服務”全產業鏈建設,打造一批以“互聯網+”和“云計算”為基礎、以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核心的裝配式建設工程設計集團和規模以上生產、施工龍頭企業。依托益陽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鋼筋混凝土預制、竹木結構預制、全鋼鋁結構預制裝配式建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加快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促進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落實綠色低碳要求。
1.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緊密結合益陽市“一核一圈兩翼”城鎮發展格局,建立健全區域、城鎮群開發綠色發展協調機制,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編制中心城區和縣城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新建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統、地下管廊、公園等市政基礎設施執行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加快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大力發展以“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為核心特征的綠色建筑,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提高綠色建筑標準的執行率,積極推進綠色建筑工作。推動建立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絕大拆大建,進一步提升城鄉建筑品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根據新建建筑節能、減碳、綠色改造等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等相關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積極布局和開展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試點示范,逐步實現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綠色改造,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提升建筑用能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制度。開展綠色物業管理、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機關事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優化城鄉建筑用能結構。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漁光互補、屋頂分布式光伏、戶用光伏發電等多模式光伏發電項目。不斷提升建筑電氣化率,積極探索新能源技術在供電、用熱和建筑節能中的應用,逐步實現采暖、供冷、生活熱水用能清潔化。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綠色低碳鄉村建設。推動農房和農村公共建筑執行節能設計標準,推廣適宜節能技術,探索建立超低能耗農房試點示范項目,提升農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內環境。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加強農村電網建設,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完善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提升人居環境。(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鄉村振興局、國網益陽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1.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加快推廣電動汽車、氫能汽車、液化天然氣商用車和船舶等新能源運輸工具,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組織實施高效清潔運輸裝備推廣工程,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購置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全面推進貨運車輛標準化、廂式化、輕量化,提升貨運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老舊船舶,推廣應用電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推進船舶靠岸使用岸電。強化車輛、船舶污染排放管控,嚴格執行機動車環保檢驗制度,逐步執行國VI排放標準,完善排放檢測與維護制度(I/M制度)。“十四五”期間,新增公交車輛全部采用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到2030年,當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動力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打造“一縱兩橫”的千噸級航道水運網絡,打通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黃金水道,以省級“一江一湖四水”高等級骨干航道網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洞庭湖區、澧水、沅水、資水航道建設,暢下游、通上游。大力發展綠色貨運,以沿資江、沅江和沿鐵路線的區縣(市)為重點,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逐步形成以鐵、水為主的中長途貨運體系,以節能汽車、新能源車為主的短途貨運體系。推動城市綠色物流配送,鼓勵采取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加快推進城鄉客貨郵一體化建設,完善農村物流配送網絡。積極引導城市綠色低碳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打造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推進快速公交、城市軌道交通、市域(郊)鐵路等公共交通系統建設,深化“市區、城鄉、村鎮”為基本框架的“全域公交”體系建設。到2025年,全市水路貨運量增長10%以上,縣級以上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低碳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低碳智慧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建設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推動益陽市交通運輸信息指揮中心、交通運行數據中心“兩個中心”建設,提高客貨運輸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優化交通工程建設方案,嚴格土地使用標準,合理利用岸線資源、水資源,打造自然和諧生態岸線。積極推進清潔能源船舶試點應用,加快益陽市洞庭湖泛長江流域船舶油改氣(LNG)及港口岸電建設項目推進。全面推廣高速公路、隧道、橋梁和碼頭智能綠色照明,推動公路、鐵路等沿線合理布局光伏發電儲電設施。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益陽市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和建設方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充電樁不少于16500個,其中公共充電樁(不含專用充電樁)不少于3700個,具備滿足2.4萬輛電動汽車充力。(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資源循環利用助力降碳行動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1.實施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升級。制定園區循環化發展指南,完善園區產業共生體系,推動園區產業循環鏈接和綠色升級,提高資源產出率。深化副產物交換利用、余熱余壓梯級利用和廢水廢氣廢液的資源化利用,基本實現園區各類廢棄物內部循環,發揮益陽市靜脈產業園示范作用,推進安化經開區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建設。加強園區內資源的共享共用水平,積極推廣節能、節水工藝和器具,推進園區集中供氣供熱,建設園區雨水、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及回用設施,提高雨水、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鼓勵園區推進綠色工廠建設。搭建園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大力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按照“一園一策”原則逐個制定循環化改造實施方案。到2030年,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加快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尾礦(共伴生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化工廢渣等工業固廢在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市政設施建設、井下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舊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舊動力電池、廢鉛蓄電池、廢油、廢舊紡織品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引進、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國家、省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建立建筑垃圾分類管理制度,推動建筑垃圾精細化分類分質利用,完善收集、清運、分揀、再利用的一體化回收處置體系。推進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裝修垃圾等資源化利用,提升再生產品的市場使用規模。積極創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到2025年,在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和桃江縣建設4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基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左右。到2030年,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1300萬噸左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立以回收站點為基礎、以分揀加工集聚區(基地)為核心、以管理信息平臺為支撐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動廢舊物資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進城、進小區限制條件,保障合理路權。大力推廣“互聯網+”回收利用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分類回收融合發展。鼓勵采用預約上門、以舊換新、設置自動回收機等方式回收廢舊物資。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積極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主體,推動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引導廢鋼加工基地提標改造,規范發展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玻璃、廢舊輪胎、廢舊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提高再生資源利用價值。鼓勵企業創新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推進有色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集中處置和分類,加快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清潔化和高值化利用模式發展。到2025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130萬噸,到2030年達到170萬噸。(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回收和處置體系,完善生活垃圾回收公共設施建設,引導公眾自覺分類投放,健全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形成以焚燒發電為主,其他處理方式為輔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技術,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發展,推廣電商快件原裝直發,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治理,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完善餐廚垃圾管理機制,創新處理技術,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城鎮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比例提升至65%。(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城管執法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完善秸稈回收利用體系,實現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加強廢舊農膜、化肥與農藥包裝等廢舊農用物資回收利用,加快推進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建設。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大力推廣沼液資源化利用、糞肥就近就地施用。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行種養結合、農牧結合,推廣稻魚(蝦)共生、“茶-沼-畜”等農業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促進畜(禽)、魚、糧、菜、果、茶協同發展,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至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農膜回收率至85%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綠色低碳科技引領行動
聚焦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科研攻關機制,增進關鍵技術合作與交流,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迭代升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發揮科技創新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驅動引領作用。
1.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積極引進培育一批能推動和引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頂尖人才和領軍團隊,重點支持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整合益陽優勢資源,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關鍵技術協作,推進一批綠色低碳、減污降碳、零碳負碳等技術在益陽落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技術需求,支持湖南城市學院、益陽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能源、環境、材料、生物、計算機等相關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綠色低碳人才,加強技術轉化和服務人才培養,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流動機制。(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低碳技術協同攻關。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和上下游龍頭企業聯合,聚焦產業綠色轉型,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重點支持高性能儲能和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高耗能行業低碳流程重塑工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燃料電池、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制造等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示范。部署研究森林綠碳、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穩碳增匯技術,挖掘生態系統碳匯潛力。(市科技局、市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推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推進低碳技術領域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加快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益陽)及區縣(市)平臺建設,推進科技要素市場化。支持“校院企”等創新主體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的商業模式研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服務,切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成果登記、轉移轉化速度。開展數字化與低碳化融合研究,大力推廣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地熱能利用、多能共用及能源互聯先進技術。積極探索開展儲能、智能電網、氫能產業、裝配式建筑技術、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等領域示范項目建設。構建面向應用需求的創新成果評價激勵機制,深入實施政府采購兩型(綠色)產品政策,獎勵首臺(套)綠色技術創新裝備示范應用和綠色技術創新首次應用的示范工程。(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構建綠色低碳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國土綠化與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結合,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統籌耕地、林地、濕地管理,有效發揮生態系統固碳作用,提升碳匯增量。
1.發揮重點地區林業生態碳匯示范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森林最低保有量。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推行林長制,實施林業碳匯工程、天然林(公益林)保護修復工程。依托林草重點工程,加強北部環洞庭湖區林網建設,依托山體水體保護,加強南部丘陵地區林網建設,以雪峰山余脈作為天然生態屏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持續推進封山育林、森林撫育工作,恢復和提升森林資源和森林質量。推動綠色及特色經濟林建設,加快杉木大徑材、毛竹豐產林、油茶高產林、高標準農田林網等示范基地的培育,提高森林經營質量和水平。鞏固拓展流域退耕還林還濕成果,實施“一江一環十路”生態廊道建設,加強同周邊區域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山體水源涵養林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及修復相銜接,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到202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4200萬立方米;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森林蓄積量不低于5000萬立方米。(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穩步提升河湖濕地碳匯。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與管理,加大“一江一湖”濕地保護,實施大通湖、黃家湖、撇洪新河、志溪河、東湖、三仙湖水庫、塞陽河、四興河等流域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努力擴大濕地面積。推進洞庭湖蘆葦綜合利用,從“原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等應用方向來推進蘆葦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蘆葦生態碳匯價值。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總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水生態修復工程,發揮重要河流“生態廊道”功能,探索建立河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重點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增強儲碳能力。(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農業碳匯能力提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推行種養結合、糧經輪作等生態化模式,因地制宜推廣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稻蝦連作”“稻蟹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進一步優化調整養殖業布局,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各項規定,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推進種養業協調發展。穩步提升耕地碳匯潛力,推動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化肥農藥減量技術與模式。在適宜地區有序推廣保護性耕作,因地制宜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技術,減少土壤擾動和裸露,防治土壤侵蝕。圍繞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和提升糧食產能的目標,按照“五統一”要求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統籌推進農業減排固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農業綠色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依托和拓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利用好省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成果,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土壤等碳匯資源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開展碳匯調查監測評估業務化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省碳匯管理平臺搭建。積極開展林農微碳匯試點、區域碳中和試點、跨區域聯合碳中和試點,落實完善碳匯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合理補償標準,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碳匯領域。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等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項目開發及交易,加入多種生態標簽作為附加產品,豐富碳匯產品內涵與外延,增加籌資力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著力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綠色生活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社會氛圍,引導全民自覺行動。
1.加強全民低碳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全民教育,將綠色低碳、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及職工繼續教育等體系,納入生態文明示范縣、衛生城市、美麗鄉村創建及有關教育示范基地建設要求。廣泛推進主題宣傳,充分發揮全媒體綠色價值觀宣教功能,把綠色生活理念納入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開發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建立長效宣傳機制,傳播綠色知識和行為規范,提高全民低碳意識和素質。持續開展能效領跑者、光盤行動、節水節能和循環經濟典型案例宣講等主題活動。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細胞”創建行動,不斷豐富載體,創新形式。營造全社會崇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氛圍,大力推進“綠色益陽”建設邁上新臺階。(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機關事務局、共青團益陽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企業積極實施綠色采購和綠色辦公,廣泛使用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綠色認證產品。重點用能單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制定碳達峰專項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引導上市公司、進出口企業、碳交易重點企業等對標國際規則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計入企業環保信用。充分發揮節能、環保、循環經濟領域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督促行業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保社會責任,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市、縣黨校(行政學院)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計劃,創新學習形式,分階段、多層次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生態責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盡快提升從事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工作的領導干部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開放合作助力碳達峰行動
按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強在能源安全、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金融與綠色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交流合作,緊抓“三高四新”戰略機遇,補齊短板,強化優勢,推動與長株潭都市圈在綠色發展上的互促互補共贏。
1.實施能源對外開放與合作戰略。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地區能源發展的先進理念、經驗、技術和政策措施,吸引優勢能源企業、機構進駐益陽。擴大能源合作范圍,加強與陜煤集團等大型國企戰略合作,深化與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等企業在能源電力領域的全面合作,加快推進網源協同發展,推動能源合作向科技、金融、信息、制造、新能源上下游產業供應鏈等產業鏈延伸。發揮區位優勢,加強與省內能源儲備基地的戰略合作對接,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跨市跨區配置方式,擴大能源引入方向、范圍與能源利用規模。提升外送通道利用率和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夯實益陽市作為長株潭電源保供的能源基地地位。加快新的能源互聯互通項目建設,推動溆浦-安化天然氣長輸管線的建設投產,促進益陽市與周邊地區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逐步形成長期可靠、安全穩定的合作渠道。(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國網益陽供電公司、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綠色經貿、技術與金融合作。以“一區一洲”為重點,加強國際開放合作。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加強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積極參與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和中非經貿合作,探索構建能源資源綠色開發長效合作機制。加大綠色技術合作力度,推動開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鼓勵和支持優勢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東接東融”戰略,主動對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益陽保稅物流中心和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申建。支持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利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積極爭取國家低碳轉型基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支持,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差異化的投融資模式、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和管理制度創新,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和外資機構開展氣候投融資合作。(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益陽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參與綠色交易市場建設。發揮益陽市中部地區能源基地優勢,積極參與用能權交易市場建設。鼓勵金融機構以綠色交易市場機制為基礎開發金融產品,拓寬企業節能降碳融資渠道。依托益陽市碳匯資源優勢,鼓勵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審慎穩妥探索將碳排放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等碳資產、碳確權、環境權益等作為合作抵質押物,提高綠色企業和項目信貸可得性。(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政府金融辦、益陽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落實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對照國家、省標準要求,加強區縣(市)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健全區域、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基礎統計報表制度,進一步完善能源消費計量、統計、監測體系。支持行業、高校、科研院所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排放核算、碳匯等方法學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體系。推進溫室氣體排放實測技術發展,積極推進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施策技術領域的應用,提升核算水平。推動能源統計信息資源共享,制定碳排放數據管理和發布制度。充實能源統計核算力量,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人員業務培訓機制,加強能源統計隊伍建設和信息化體系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落實法律法規規定。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規,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提高節能降碳要求,結合實際,完善一批重點行業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和工程建設地方標準。按照國家要求,對接落實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市發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財稅價格支持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財政對碳達峰重大項目、重大行動、重大示范、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投資,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更好發揮稅收對市場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積極對接國家及湖南省有關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價格支持政策,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促進節能減碳。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引導節約用電,優化電力消費行為。(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各項工作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研究重大問題、制定重大政策、組織重大工程。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領導小組工作要求,扎實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調度各地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切實扛起政治責任,按照本方案確定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各區縣(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和市有關部門分行業分領域實施方案經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綜合平衡、審核通過后按程序印發實施。(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突出因地制宜。各區縣(市)要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中心城區要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湖區經濟翼要著力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培育綠色發展動能。山區經濟翼要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導向,建立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發展創新型綠色經濟。根據國家、湖南省部署,結合實際選擇具備條件的區縣(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做法。[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嚴格監督考核。以能耗雙控制度為基礎,逐步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實行能耗指標和碳排放指標的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碳達峰工作突出的區縣(市)、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獎勵,對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標的區縣(市)和部門實行通報批評和問責,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組織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年度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