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受劣幣驅除良幣、安全事故高發、毛利率下降、新能源+儲能裝機運行率不佳等影響,導致儲能虛假繁榮輿論日甚;另一方面,無論是從儲能電池出貨量,還是從新增加企業數量而言,亦或是從企業成長速度,都無一不在驗證這個賽道的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涉足儲能的資本投資高達200多起,其中成功上市者就有中創新航、首航新能源、華寶新能等。從資本端而言,儲能概念已經熱到發燙。
“儲能不僅吸引相關產業鏈入局加速,還有從其他行業入局者紛紛涌入。”一位業界人士對高工儲能表示。事實上,正是由于儲能的高成長性,環保行業龍凈環保、食品行業南方黑芝麻等關聯性不強的企業開始跨界入局。
當前國內儲能就像一個初生的小孩,成長迅速,但卻令人擔憂。
最近,與資本和產業鏈狂熱對比的是,有報告指出電化學儲能項目實際運行效果較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僅12.2%。其中,新能源配儲能利用系數僅為6.1%,火電廠配儲能為15.3%,電網側儲能為14.8%,用戶側儲能為28.3%。
對于國內儲能項目的實際運行效果差、安全事故頻發、毛利下降等的情況,行業的確需要保持足夠警惕。當前的儲能行業更像處于一個草莽時代,正在經歷著“群雄逐鹿”初期階段,行業或許該期待:儲能下一個潮頭何時來?
混沌的草莽時代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規劃的新型儲能發展目標已超6000萬千瓦,是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所確定目標的兩倍。
有觀點認為,為了獲得新能源的開發權,有些新能源投資方不得不將更多的配套儲能項目納入規劃,但很多企業對于儲能的實際建設、投產存在觀望態度。這扭曲了發展新型儲能的初衷,營造了新型儲能的虛假繁榮,誤導了儲能行業的發展,也限制了技術的提升和運行體系的完善。
高工儲能梳理發現,聚焦國內大型儲能賽道的企業,受到“毛利率下降”“劣幣驅除良幣”等影響,大都未能實現市場端的業績暴漲,不少企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除了毛利率下降、劣幣驅除良幣等,儲能還受較為密集的安全事故“反噬”。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國內行業內已經爆出了20多起安全事故,行業項目相繼放緩。儲能的安全性還得到主管部門的重視,相繼發布重要監管政策。
但電化學儲能電芯數量龐大,電池單體顆數已經達到萬級甚至幾十萬級,儲能電站安全涉及到電氣、化學、控制等多專業,當前儲能仍處于運維粗放的原始階段。
“國內儲能是一個成長過程,儲能是要能持續提供十來年的電能反復存儲釋放的服務,產業鏈的成熟要從源頭到用戶都來認識儲能這個特殊產品的風險特征。”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有序的競爭建立在社會共識之上,更好借鑒國際經驗,形成追求品質的共識,才能避免行業“劣幣驅除良幣”現象發生;而行業走向更為有序的發展進程之中,廠方、工程方、業主、行業監管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但一些抱著跑馬圈地的心態的企業涌入,他們以給出行業超低價格,來獲取訂單,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一位資深人士告訴高工儲能。
這位行業人士表示,正是由于業主端在系統招標以低價者得之,這樣也讓儲能安全性無法得到更好保障。
GGII也分析認為,國內發電側強配儲能在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成本的壓力讓業主方承受較多,導致了目前國內市場低價采購大型儲能,同時傳導給儲能系統商也因此以成本為導向,一定程度上對成本的妥協大于安全的考量。
一方面儲能仍被淪為新能源開發“新路條”,那么必將導致運行模式無法得到發展、商業模式無法健全;另一方面是儲能入局者甚眾,不乏投機者,行業安全性問題難以得到保障,加劇陷入混沌的“草莽時代”。
“被嫌棄”的國內儲能戰場
而海外市場的火熱與國內市場的“冷淡”形成對比:“歐洲能源危機下突然爆發的戶用儲能需求,以及海外營商環境相對較好,讓出海企業倍增。”一位業界人士表示,鵬輝能源今年在戶用儲能賽道大獲全勝。
鵬輝能源戶用儲能在今年上半年增長6倍以上。截止至2022年6月,鵬輝能源已為全球超過30萬套戶用儲能系統提供電芯或模組,覆蓋全球超20個國家和地區,2021-2022年在全球儲能市場電池出貨量名列前茅。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計,“十四五”儲能鋰電池的總出貨量年復合增長將超過50%,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逼近500GWh;到2030年,全球儲能電池市場將達2萬億。其中,海外市場是重要增量。
而從各產業鏈企業業績來看,儲能的確已經成為不少新能源公司的第二增長線,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遠景動力、中天科技、天合光能等。儲能賽道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黑馬”企業,比如儲能公司派能科技、海辰儲能和新上市的首航新能源以及華寶新能等。
近日,比亞迪全球儲能負責人尹小強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一個預測:全球儲能處于爆發的前夜,2023年將是爆發元年。但相對于國外市場,國內儲能消費尚處于初期階段。
當前,國外項目運營環境相對國內,更具吸引力。這也是當前陽光電源、遠景動力、天合光能、雙一力儲能、科陸電子、晶科能源、錦浪科技、固德威等眾多企業選擇出海的重要原因。
最早切入全球儲能業務的公司,已經收獲頗多。比如,寧德時代從動力第一一舉躍向儲能第一,正是基于其全球儲能業務的順利開展。同樣,比亞迪尹小強也談到,比亞迪儲能在美國的市占率一度可超40%,如今仍保持在30%以上。
以加利福尼亞儲能項目為例,當前其主要收益來源已經囊括了幾大類,盈利結構清晰:
第一大類是政府為了填補加州電力市場未來可預見的缺口發布的需求,比如Resource Adequacy,可以看做長期容量電價合同的變種,一般簽15-20年的合同,州政府和電力運營商會對價格兜底。
第二個是現貨市場,分為日前和日中市場,多勞多得,如果項目的反應速度夠快可以賺到更多價格尖峰,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決定了儲能項目的收入天花板。
第三塊是頻率調節,主要出現在新能源滲透率比較高的電力市場,因為在傳統能源逐漸退出的過程中,電網越來越不穩定,需要儲能作為輔助資產維持電網頻率穩定,這部分對于輔助資產反應速度要求非常高,之前的火電電廠啟動速度比不上鋰電毫秒級的反應速度,這也是一個重要兜底部分,有的地方會給月度合同,不過有的時候做頻率調節會占用容量,從而影響現貨市場中的套利。
第四塊是旋轉備用,傳統能源和鋰電儲能都在參與,如果大面積斷電出現,調度可以拿到非常高的電力價格。其中最重要的是現貨市場這塊,儲能還是憑借現貨市場給盈利模式跑的更通。
但仍需要正視的是,國外市場還遠遠未成為中國企業的主場,只有少數中國企業能夠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尤其當前美國市場大部分集成商以本土廠商為主,比如Tier1集成商包括Tesla和Fluence,中國企業更多的是以供應鏈或者代工角色加入全球市場。
“如果儲能發展潮頭到來,那么國內依舊會是重要戰場。”一位行業人士說,行業需要正視的是,儲能不僅僅是一次投資,而是長久的基建,不僅關系著企業的營收利潤,還關系的電網安全,甚至人身安全。
守得云開見月明?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國內儲能項目現實運行情況的讓人失望,也讓一些入局者的灰了心。
那么國內企業入局儲能,正確的路徑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穩定的商業環境、過硬的產品技術、良性的市場秩序才是一個行業扎穩根基的根本。儲能的新基建特性,讓其面臨著市場10-20年考驗,或許要求更多。
而國內發展現狀顯然與此距離還有點遠。
“政策的窗戶打開了,喇叭都吹響了,但是門口這一條道還沒鋪設好,但卻吸引了一大群人涌到門口。出來以后,向東向西,上了橋還是下河邊,不知道。”一位創業人士如此表示。
但放眼全球范圍,儲能的時代正在揭幕,但下一個潮頭何時到來,仍是個未知數。馬斯克等眾多行業大佬對儲能寄予厚望。尹小強也預測,2023年將是儲能爆發的元年。
從微觀角度來看,一位沿海縣級水電公司的人員也告訴高工儲能,作為傳統水電公司,現在由于政策環境正在變好,想要建一座儲能電站,形成企業新的增長線。尤其伴隨當地海上風電、光伏等逐步實際投運,經過實際測算,未來儲能電站肯定需求旺盛。但是一個儲能電站項目動輒5-6億元,希望能找到投資方,一起來建這個儲能電站。像這樣的入局者還很多。
無論光伏、鋰電等新能源賽道的企業,亦或是水、煤電及傳統行業等賽道企業尋求轉型,以做好產品、服務市場為初衷,入局儲能或將有一定的勝算。
在經濟環境如此不確定的當下,“儲能”已經被市場視為確定的方向且不可錯失的機會。
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投機的故事仍在上演。一些儲能公司匆匆成立,另一些則在原來毫不相干的業務里加入儲能服務。
據GGII數據顯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間,就有3萬多家儲能公司成立。行業人士向高工儲能直言,這些公司里,有一部分是為了跑馬圈地成立的。
比如之前有跨界上市公司對外公告入局儲能,卻立馬收到證券問詢函。這段時間,入局儲能堪稱“瘋狂”,身邊甚至有人放話,“儲能變成正在變成90年代的房地產一樣火熱,再不入局就晚了”。這種極端瘋狂,或許只會應驗那句“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此外,還需要警惕的是,當前便攜儲能市場競爭已經達到“內卷嚴重”地步。導致一些行業人士坦言,這個賽道創業者不要輕易碰,很容易把自己“作死”。便攜儲能賽道的無序化競爭是儲能賽道不良發展的一個“縮影”。
對儲能行業而言,需要撥開這些混沌,才能真正釋放全部能量,成長為下一個舉足輕重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