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在今年第一波寒潮中,蔚來又一座第二代充換一體電站在上海世博園中國船舶館上線,這標志著蔚來換電模式在上海已形成全區域覆蓋。據悉,第三代換電站布局已在規劃中。記者采訪獲悉,經過數年發展,換電模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車企乃至上游電池企業的認可,許多企業還加入其中。有參與者表示,希望推進換電標準統一以及資源共享,進一步推廣這一補能模式
11月30日上午,在今年第一波寒潮中,蔚來又一座第二代充換一體電站在上海世博園中國船舶館上線,這標志著蔚來換電模式在上海已形成全區域覆蓋。據悉,第三代換電站布局已在規劃中。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經過數年發展,換電模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車企乃至上游電池企業的認可,許多企業還加入其中。有參與者表示,希望推進換電標準統一以及資源共享,進一步推廣這一補能模式
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
車主逐漸依賴換電模式
“盡管今年新能源車市場面臨多重因素的影響,但電動化趨勢不會逆轉。”蔚來上海區域公司總經理康凱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地區新增乘用車中,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40%已經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盡管國家補貼政策即將退出舞臺,上海市仍有不少鼓勵新能源車消費的政策繼續推動新能源車消費增長。在此情形下,新能源車的充換電配套網絡建設,也隨之成為車企和第三方服務商加碼推進的重點工作。
數年前,新能源汽車研究人士就把換電模式列為蔚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如今預測逐漸得到印證。
康凱表示,位于上海世博園中國船舶館的這座換電站的推出,意味著蔚來換電網絡完成了對上海所有16個行政區的初步覆蓋。到目前為止,87%的上海蔚來汽車車主在離家3公里內都有換電站可以使用。據統計,蔚來汽車的換電站目前已累計為其在上海的41866名車主提供服務,其車輛使用的電力中有52.09%來自換電站,上海地區換電單量累計超過160萬次。
一位到場參加上海地區第100座充換電站上線的蔚來車主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根據購車時的銷售政策,蔚來用戶每月可免費享受4-6次換電服務,這基本覆蓋了他日常的充電需求。每次自動換電只需3到4分鐘,比起充電補能也更加節約時間。如果要前往省外目的地,還可以選擇臨時更換100度的電池,提升續航里程。
另據蔚來方面統計,截至11月30日,蔚來已在全國布局換電站1245座,其中高速公路換電站330座。日均換電超過3萬次。
換電模式布局
仍需進一步開放與合作
“絕大多數蔚來車主已經體會到換電模式帶來的好處,但對整個電動車市場而言,換電模式還需進一步普及。”蔚來能源高級副總裁沈斐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此前,市場對于超級充電和換電兩種補能方式時常進行對比,認為換電站資金投入大且在場地問題方面受限相對更大。沈斐告訴記者,事實上,一座充電站日均換電業務達到一定數量,單站點運營就能實現盈利,只有極少的站點換電業務量不夠飽和。隨著換電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不久的將來蔚來還計劃上線第三代充換電一體站,換電效率將進一步提升,站內電池數量將相應增加。
至于在選址方面,沈斐表示,蔚來從去年起和中國石化等傳統能源企業進行合作,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實現了加油、充換電同站,場地也逐漸不再成為問題。蔚來方面還愿意開放充換電網絡,歡迎更多參與者進入這一領域。同時希望推進電池等相關標準統一,更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
換電參與者不斷進場
市場持續看好換電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車企、第三方服務商乃至電池廠商認同換電模式,并進行布局。
今年以來,上汽集團、寧德時代、吉利等行業巨頭紛紛正式加入換電領域。
今年9月,上汽集團聯合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寧德時代、上海國際汽車城共同投資成立了上海捷能智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40億元人民幣。該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蓄電池租賃、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等業務領域。
今年早些時候,吉利汽車和力帆科技則通過推出睿藍汽車宣布正式入局新能源換電賽道。而據公開資料顯示,數年前,吉利就將控股子公司戈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易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品牌商標“易易換電”,在該領域開始布局。
作為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推出了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 —— EVOGO.在車電分離模式下,寧德時代這一解決方案將電池作為共享資產獨立出來,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使用場景與習慣,自由選擇換電塊的數量。
國內換電服務領軍企業奧動新能源近日對外透露,目前已在全國53座城市布局超過700座換電站,可實現多品牌車型共享乘用車20秒極速換電,商用車40秒極速換電。
華寶證券研報認為,以蔚來、北汽、吉利為首的新能源車企和上汽、廣汽埃安等傳統車企均加速布局換電服務和換點車型,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領域,應用場景有望加速落地。換電模式未來盈利的核心將完成從流量到運營和服務一體化的轉變,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目前已形成換電乘用車、換電重卡等成熟的運營體系。而由于換電產業鏈涉及電池及零部件、換電站、運營及服務、下游應用場景等多個環節,產業鏈整合及一體化服務將是脫穎而出的解決方案。